曾几何时,在我年少的时候留学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个很陌生的名词,似乎只专属于那些大师,科学家的名字。即使是自己所在的大学也每每自比东方的康奈尔大学,但是东方的大学和西方的高校具体的差别到底在哪儿呢?
第一次身边有留学的人是我的堂哥,2002年那一天,我永远都会记得,从爷爷那里寄来了几本书还有几份报纸。那是我堂哥的母亲,我的婶婶所写的教养小孩方面的第一本书——《架个天梯给孩子》。报纸上面的新闻是2002年轰动了当时的一个新闻《全球最高奖学金得主从未上过培优班》《北京晨报》、《北京青年报》、《南京日报》、《华商报》、《鲁中晨报》、《潇湘晨报》等多家报纸也以不同的篇幅进行了报道。新浪网、南方网讯也不约而同地向众多网友发布了相关消息。这些都把关于“艾天现象”的讨论推向了顶峰,并引起了社会对于孩子教育方式问题的重新审视。
作为一个已经被我老妈放弃的网瘾少年,甚至已经被老师和父母放弃认为高考无望,早点读个技校出来正儿八经地打点工才靠谱的我,突然间被打击到,原来我还有一个这么厉害的堂哥,原来读书可以这么赚钱。弗里曼亚洲奖,计28万美金
28万美金在当时是什么概念?
当时我父亲一个月只有500多块钱的工资
那个时候美金对人民币的汇率还高达1:10左右
28万美金,相当于人民币200万左右。
在那之后,我才开始觉醒,开始认真努力地去过每一天,开始重新点燃学习的热情。
但正像那句话说的,有的人一辈子在去罗马的路上,有的人生下来就在罗马。
第二次知道身边有人留学,那是我初中英语老师的小孩,成绩特别优秀,家教也特别好,家庭环境也相当不错,一早就为他安排好了道路,高中就去到了国外留学,高考也是参加的SAT,一直在美国留学,至今可能仍在深造吧。
那个时候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些留学的经历到底能够意味着什么。但是2015年与我堂哥的一次会面,真实地让我感受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如何让人感受舒服,极规律的习惯,很高的情商,特别能够照顾到我的认知,而与我平等地对话,却又不会感觉言之无物,敷衍应付。
进了他的家,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从世界各地收藏过来的纪念品,落地的玻璃窗外清晰地看得到央视的大楼,书房里面摆着一些可爱的玩偶,一架长长的天文望远镜,可以从玻璃望到外面很远。
那是我憧憬的一种生活,被自己所喜爱的物品所包围,同时又有一个自己安心探索世界的小天地,虽然我对天文丝毫不懂,但是我能想象到用那架长筒的天文望远镜遥望星空时候的那种沉浸其中的感受,对浩瀚宇宙的慨叹。
工作以后,身边出国留学过的人多了起来,留学渐渐也退去了原先的那种神秘的光环,同时也见识到出国留学对一个人三观的重新塑造。确确实实,现在出国不像原来那个时候那么困难了,只要能够负担的起高昂的学费,基本上很多都有留学的经历,而国外的月亮也并不一定比中国的圆。只不过这种梦,更多的是对稀缺的教育资源,优秀的同学,浓厚的学习氛围的一种渴望吧。
如果现在给我机会,可以出国留学,我一定还是会愿意付出全部努力,但是我会更加明白,人的本性是一致的,能够改变我们本心的,塑造我们的人格的,只有信仰和良好的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