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yd慵懒的嗓音轻轻哼唱《Head In The Clouds》,嘴角划出的音符,如清泉汩汩冒出的气泡围绕着我。浸润感官,拉长思绪,使我安静地敲下这些文字……
形如蝼蚁的人们千篇一律地走着,两条腿一个肩膀举着一张张千篇一律的面孔,就像空气中扬弃的碎屑。喧闹的世界,每个人的音量被淹没的悄无声息,复杂的社会,每个人的表情被调教的费尽心力。
行走的人们,无论如何努力地表演,内心的茫然仍被空洞的瞳孔展现得淋漓尽致。谁会问我是谁,我想干什么?大多数人不过为了三餐,被时间裹挟着忽然而已。
千篇一律的拥挤人群中,总有爱思索的大孩子,跳脱出来。他挥舞着暗调,携着发光的灵魂,不管多远,不管多久,寂寥而深沉地忽如而至。抓住飘荡如碎屑的灵魂轻轻安放,这是我遇到张牧的最初感受。
张牧是个不吝啬表达自己的艺术家,他将绘画作品以《Head In The Clouds》为配乐,附着扎心文字,以独具调性的昏黄灰暗背景,充斥着手枪、烈焰、尖帽、气泡、红蓝线条,在一片伧俗中,低调而华丽地公然示众。
冷郁色调深沉闪亮
作品色调冷郁,以一种非常饱和的灰度,让人瞬间放下防备。他惯常使用熟褐、土黄、卡其以及普兰为人物服装着色,被熨烫妥帖的西装、风衣,白衬衣,辅以古典方格围巾、款式不一的礼帽、色系各异的领结及领带作为配饰。系列呈现出一个具有特殊样貌的群体,一群寡言、纯净的青年男女。他们不发出声音,也不微笑,只是用一种特有的体态和姿势表达存在。深沉的用色并不压抑,虽然人物多以背光呈现,却总会留下极少部分的明媚亮色,给画面撕开缝隙,让人抓住一束光。
朦胧概括积聚情绪
作品中多数人物,没有五官,没有表情,跟我一样的空白脸庞,什么都没有,仿佛什么又都有。张牧不喜欢画特别具象的五官,试图通过画面的整体氛围来表现人物性格与情绪,挂在脸上的情绪往往只是表象,并非灵魂。
我听到自己撕下面具的声音,仿佛走进作品,或者,作品中的人物就是我。确切说,我感受到了自我的存在,那个被层层伪装包裹着的我的存在。人物造型的笔触温润柔软,以弱化线条的色块,流畅模糊地概括形体,塑造出一个个没有微笑却不冰冷的朦胧角色。但我再次确定,我找到了同类,他们是我的同盟,表达着我的渴望。
洞悉本质温和抗争
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复古与现代的并存,在共生中表达关系冲突。拥有纯净面庞的人群,呈现若即若离的关系。他们与现实试图抗争,不断疏离和逃逸,这种不尖锐的抗争,却真正深刻表达着普通平常的生活,深入人心。
艺术家洞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可以彼此亲吻,却流下忧郁的蓝色眼泪。明明近在咫尺,却心隔万里。明明相互依恋,却恨不得占有彼此的生命,担心对方落入他人的怀抱。对关系的敏锐把控和细节捕捉,让人不得不叹服,艺术家精湛的叙事能力和表现功底。
一个戴着鸟嘴面具的青年,坐在白瓷砖堆砌的洗手台上,对着马桶垂钓,那种静寂孤独的感觉扑面而来,青年的服装是医院灰白的病号服,但是却没有条纹的标志性印记。他没有语言,却在强烈表达:“我坐在灰白色的世界,对着马桶垂钓,我在等待与消耗,在与规则和秩序去讲理或者去反叛。我不说话,但是我力量满满,我低着头,但是内心笃定。”
经典旁白视觉隐喻
艺术家喜欢根据热爱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图像重构与艺术创作。他的作品表达着人类真实深沉的情感和困境,借助经典文字作为艺术的解读和旁白。二者华丽的合作,完美呈现真实又甜蜜的哀伤。
对讨厌的事说不出讨厌,对喜欢的事也总是偷偷摸摸。
那些听不见音乐的人,以为那些跳舞的人疯了。
曾经相遇,总胜过从未碰头。
我死后请把我的骨灰带在身旁,遇到坏人就扬出去,让我最后一次保护你。
上帝好像真的看到了我的挣扎,决定把这个世界最温暖的你送给我。虽然我总觉得我不配,但是,Thank you 。
不是我变了,我只是厌倦了佯装快乐。
我只喜欢一个个的人, 而不怎么喜欢一群人,I don’t like most people,
他们也不喜欢你,They don’t like you,我喜欢你I like you 。”
在他的想象中,那些多梦的夜晚是他可以藏身的又深又暗的水潭。
我没有很多朋友,但我并不介意现在的世道,朋友有时也做着敌人的事。
我的生命不过是温柔的疯狂,眼里一片海,我却不肯蓝……
艺术家将白色尖帽、透明的气泡、烈焰和枪支以及蓝红线条,作为视觉元素符号贯穿系列作品之中。尖帽元素是艺术家对于疫情期间“鸟嘴面具”的一种演变,它也可以被看作为人类的触角,象征内心深处自我保护的一种防御机制,后疫情时代加剧了每个人的自我防范意识,疏离了很多人际交往的亲密关系,使每个人都像长有触角一样,在生理和心理都给自己保留了一个安全距离。
红蓝线条,蜿蜒细腻地爬过观众的视网膜和心扉,一方面象征着束缚和操纵,另一方向象征着抽离肉体的灵魂缠绕。
那些长长短短的枪支被很温情地放在人们手中或搁在白瓷盘里,并没有危险性。它们的存在隐喻蓄势待发的爱欲,象征感性的攻击性,放置一旁,冷静地表现人类理性与感性双重人格间的对峙与平衡。
艺术家自述
张牧身为艺术家,并不封闭自己,他对公众坦诚表达:“身为画家的父亲早就告诫我,选择纯艺,注定选择孤独与磨难。我当时拿着专业省考状元的成绩单,不屑一顾地点了点头。
于是我行走边塞,感受五十度艳阳的炙烤,我伫立山头迎接北方凛冬的第一场雪,我寄宿寺院,体悟众生的悲悯与智慧的洗礼。我不停地丰富着这份磨难清单,似乎做好了迎接一切磨难的准备,2014年我从河南大学油画系硕士毕业后,进入体制,从事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白天的忙碌使得我只能在夜晚进行创作。
绘画于我而言,是一件精神持续亢奋的事情,通宵达旦成了家常便饭,即便每天只有不足四个小时的睡眠,但依旧乐此不疲。因为,至少我还有机会去厮守这份难能可贵的自由,然而,我自以为顽石般的意志,最终还是被透支的身体所击溃,那架平衡生活与创作的天平,也彻底罢工。长期的作息紊乱和创作方向的迷惘,是我陷入了焦虑的深渊。
但我清楚地知道,绘画依然是拯救我的那根稻草,《虚置的景观》系列作品就是我与自己一场对峙与和解。理性主义哲学家康德说:‘自律即自由,若想挣脱思想的束缚,就要重新定义自由的边界。”我试图让画面在理性中展开,用云朵和烟雾把抽象的思绪具象化,在不同场景和环境中,努力塑造出情绪的形状。同时又把具体的环境压缩解构,尽可能概括支线情节,其目的是为了摒弃现实生活中黏稠的烟火气,从而使画面脱离真实,而富有戏剧性。’
作品《燃烧的池沼中》,我把自己丢进一个冰冷的池塘,点燃了无尽的虚妄和不安,唯自由意志永不泯灭,人生而自由,却无不在枷锁中,我们对于自由的过度渴望,又何尝不是一种困扰呢?我突然明白,真正的自由就是当一个人的理智、情感、梦想和欲望,能够达成共识,相互统一的一种和谐状态,我欣然接受了现实世界带给我的一切纷扰与困惑,并报以感激,因为没有苟延残喘的现实生活,就没有纵情燃烧的白日焰火,即便身处泥沼,荆棘遍布,但我依然会选择奋力燃烧……”
大家很喜欢张牧的作品,每一幅新作,都会受到藏家追捧和竞拍。因为,他画的不是具体的某个人,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在作品中找到自己,找到不同的自己,里面的某个人又可以成为所有人。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驻足倾听,寻找同类,咫尺遥望,体悟生命的孤独,求索自我的存在。哪怕寂寥,已是幸运,因为,在现实与虚妄中,我察觉了人类的深沉。
艺术家简介
张牧,生于1988年,现居郑州
2014年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油画专业获硕士研究生学位,美协成员
个展:
2013年11月 《方圆万象》张牧个人油画作品展,释源美术馆,洛阳;
参展:
2019年11月 “翰墨绘盛世 丹青颂祖国——河南省教育系统书画摄影优秀作品展”
2018年5月 “星象——80、90青年油画家邀请展”参展
2012年12月 举办“紧急通知”——河南大学油画学术交流7人展,担任策展人和参展者
2012年12月 油画《皎》荣获“河南省第十七届新人新作展”优秀奖
2012年11月 水粉《静物写生》 荣获河南省“首届水粉·水彩展”三等奖
2012年10月 油画《行者》荣获“喜迎十八大——河南省青年美术摄影作品展”一等奖
2011年9月 油画《古镇》荣获“庆祝建党90周年——河南省青年美术摄影作品展”三等奖
2011年1月 油画《婺源风景》荣获“河南省第十六届新人新作展”优秀奖
2009年1月 油画《路途》荣获“河南省第十四届新人新作展”优秀奖
2008年1月 油画《尘埃落定》入选“河南省第十二届新人新作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