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接触心学往往从涉及心学的某段话或涉及王阳明某个故事开始。由兴趣引发探索,或者是从王阳明这个人的事迹开始,或者是从《传习录》这本书着手,从而走上了心学探究之路。
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我们对阳明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等主要观点会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再结合他人各种解读评述文章和自己生命体验,会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一个大概的理论框架。于是便会认为,我对心学知识理解掌握了。

这样就万事大吉了么?
我们返回头来看看阳明先生的话,“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见“孺子入井”和起“恻隐之心”只间,需要你经过理性思考,深思熟虑才得出么? 或者按照我们那套理论体系,制定一个行为规范才生起的么?
“良知”是什么?良知既不是头脑中的什么知识也不是什么理论。良知是当下呈现的生命本真和心灵直觉。
今人把心学当成一门知识来学,误会阳明“心即理”之说,以为要在头脑中寻出个“理”来,依照某种逻辑框架设计一个行为规范。这不是真心学,这只是人们思维中“心学”的幻影而已。
心学,是直指人心之学。重点不是在思维层次的思考,而是在心灵层次的锤炼。

良知,如此而己。莫在名相上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