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来,看到群里,忙了一晚上的海勇导师凌晨抛出来一段话。我看了三遍,若有所思。
一是关于自我尊重。
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的分别,自己内心永远都有一个真实在、良知在,学会“停止”,也许就会看到人和方法。
高考分数下来了,有人欢喜,有人忧。忧则谁之忧?喜则谁之喜?
有400多分,500多分,的欢喜。家长说:“恭喜孩子成功上岸!”“恭喜孩子进了二本!”“孩子发挥了正常水平,很知足!”“这就是孩子平时的水平,接下来找专业人士,全力以赴帮忙孩子报考。”
有两个孩子考了630分左右,家长的表现却是追悔莫及——孩子考得很不理想,没有发挥原有的水平,清北的料降为211了。
我感觉到了一种特别微妙的氛围。越是随喜赞叹的家长,孩子好像越是正常发挥。越是觉得期待值未达到的,貌似孩子发挥得有点“失手”了。
看到海勇导师的自我尊重四个字,我释然了。我们家长需要一个自我尊重,需要随喜赞叹,世界没有那么多的分别,内心永远都有一个真实在。也许孩子才会更有松驰感,发挥正常的可能性更高。
二是关于自我价值匮乏。
这部分在后面有专门价值感的课程和练习,大家先从自己的优点、优势开始,然后再延伸到家庭、单位、社会的价值梳理。
这一点已单独成文。犹记得刚上班的时候,我意气风发,觉得自己不可或缺,公司少了我就不行。其实是陷入自我膨胀的喧嚣。兜兜转转,几经沉浮,才发现少了谁都能转。这时候骨子里的价值匮乏感开始显现,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优势,很挫败。
原来是自己反着来的,今天起要正着来。先看到自己的优点,再去延伸自己的价值,而不是有了价值才感受到所谓长处喷出来的优越感。
三是关于童年创伤。
这部分在昨天的提问里好像有三个提问,童年创伤就是未完成的情绪,也是不完整体验,他就像一个个黑洞一样吸引着、诱惑着,也会让当事者纠缠着、烦恼着,甚至痛苦着。所以,无论是现实里还是心理上“结束的仪式”就会显得重要了。
这个是我的成长课题。最近写的自问自答,梳理当下的问题,小时候的“创伤”不时浮现在眼前,挡都挡不住。
带着童年未了的创伤,在那样的思维和认知模式里,在成年的世界里又开启了新的创伤。有两件十来年前发生的事原来还在我心上放着,而那种压抑和自我否定,跟童年似乎并无二致。
所以看似童年创伤我不是让它结束了,而是藏起来了、压着了、堵着了。
确实需要结束的仪式。
《大学》里的:定静安虑得,以及修齐治平。也许可帮助我们找到一些确定感和思路。
附记:
1.“定静安虑得”出处:《大学》。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
2.今日之发现自己优点的快乐。适可而止的反思,让我看清了怼爱人的真相,看清了写不了心海拾珠的真相。为自己点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