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过后,曹操成为了当时最有实力的统领者。但曹操立下的誓言还没有完成,他并没有攻下大汉王朝的全部疆土,于是他继续出征。这次,他选择了在荆州割据势力的刘表。此时刘表已经去世,他的小儿子刘琮接替他的位置。而刘琮因为胆小,不敢与曹操交战,直接将荆州“送”给了曹操。曹操顺势而下,想要攻打孙权和刘备,就这样,赤壁之战发生了。曹操以自己八十万的大军对战兵力仅仅只有五万的孙刘联军。这样的情形,是谁都会认为曹操会胜利。但是,在这场战争中,曹操失去了一直以来的优势,竟然败给了孙刘联军,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因为曹操在这次出征中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明确的路线划分。文本中有几处是这样说的,先是“秋七月,公征刘表。”接着“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随后是“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直到最后才有了“公与备战不利。”从这几个时间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南下的路途是非常的仓促的,总共才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这样的急促是为了什么呢?
我觉得这个问题连曹操本人也想不清楚,因为这一次的出征根本没有路线划分和目标指向。也就是说,曹操就是盲目出征,看刘表不顺眼,打刘表。看刘备不顺眼,打刘备。最后逼得孙刘联手,组成了孙刘联军。
我们可以猜想,如果曹操出征的目的是为了攻取荆州,那么既然荆州已经到手,曹操为什么不停止自己的脚步呢,他为什么还要继续南下,去攻打刘备呢?再如果说,曹操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攻打刘备,那么他为什么要在攻取荆州之后休息两个月呢?为什么不一鼓作气呢?为什么要留时间给孙刘两家结盟呢?这同时也反映出一个问题,曹操根本没有真正的重视这一次的战役,他根本没有想到孙刘两家会联盟,没有提前做好这件事情的准备。这就是一个主帅的不称职,他并没有事先想好要何去何从,也没有事先想清楚对手的去向,而是鲁莽的进军,以致于兵败赤壁。
仅仅只有一年的时间,曹操却做了这么多的事情。可见每一件事情没有认真的规划。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用了八年的时间才征服了袁绍,然而这一次,曹操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获得了荆州,他竟然还想攻取刘备和孙权的地盘。这样做一定是耗财耗力的,而曹操仿佛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依旧坚持自己的理念。
我的第二个观点是曹操在这场战役中指挥不当,将士们骄傲懈怠。首先从曹操战前的一个准备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指挥失策。那就是他在训练水军的时候。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以骑兵称霸于世的,而他的军队在北方作战,根本没有水战的经验。而他面对的却是孙刘联军凶悍的水军部队。这样的情况下,曹操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当然是训练水军。
曹操的的确确也训练了水军,但是他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那就是“作玄武池以肆舟师。”这句话证明曹操并没有实地练兵,而是在池子中打转。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池水是静止的,不可以训练士兵们判断风向的能力,而风向则直接决定着战争的成败。这样的错误也让孙刘联军占尽了便宜。
另一个错误就是曹操的将士们也开始骄傲,经过官渡之战后军心大振,但也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将士们认为自己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俗话说:骄兵必败。这个错误也直接导致了赤壁之战的失败。
第三个原因,是曹操不听谋臣劝说破敌之计。其实在第一个观点中可能很多人都有疑问,为什么曹操在战前不做准备,真的是他没有料想到吗?他的那么多谋士都去哪了,难道他们没有出谋划策吗? 曹操的谋士们的确给曹操提出了很多的战争方略,或者是战争路线,比如贾诩的建议:“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事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但是,曹操不听。善于用人的曹操在这次一反常态,选择了不采纳别人的意见,只听自己的。正是这样的一反常态,一意孤行才使他在最后感觉到了无助和危机。如果曹操不犯这样的错误,那么历史可能会改写。
赤壁之战的结束,也是三国鼎立的开始,从此刻起,三个诸侯国各自独据一方,形成了掎角之势,互相牵制,互为依靠。三国鼎立在此时也才算是正式的拉开帷幕。
曹操,虽然战败,但他还是三个诸侯国中最强盛的一方,相信他会吸取教训,依旧会完成自己的壮志豪情,踏着英雄之路勇敢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