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央行宣布降准了。准就是准备金率。
各商业银行必须把收到的存款的一部分,按照规定比例比交给中央银行。这部分钱就叫准备金,这个比率叫准备金率。理论上准备金率可以是0到100%,实际上大体是0-10%。
准备金率的第一个作用是防止银行挤兑。我们看孙俪主演的《那年花开月正圆》,周莹设计挤兑了沈四海的日昌和钱庄,为丈夫和公公报了仇(部分),沈四海很惨。
对了,周莹(1869-1910)是确有其人的,她是女中豪杰,商界奇才。国学大师吴宓就是周莹的唐侄。
银行如果遭遇挤兑,损失的不止银行,很多储户和商家都会遭殃,严重时影响整个社会。因此,大约100多年前,准备金制度被设计出来了。
一旦银行遭遇挤兑,中央银行可以动用准备金救助。正是因为有了准备金,商业银行很少再遭到挤兑了,因为有商业银行有央行的帮忙,挤兑者不会成功。
准备金第二个也是更大的作用,变动准备金率是货币政策的一部分。
我们要明白一点,我们说的钱,或者货币,范围很大。比如现金是货币,存款也是货币。
现在我们要说的是,存款不只是居民在银行存的钱,还包括银行自己创造出来的存款,这部分存款才是存款的主要部分,因此也是货币总量的主要部分。
商业银行是如何创造存款的呢?跟准备金制度有关。银行交了准备金之后,余下的存款才可以用于发放贷款。准备金率越高银行能发贷款的钱就越少,反之则越多。
和其他企业一样,银行也有资产负债表,存款是银行的负债,贷款是其资产。
所谓负债是需要未来偿还给别人的钱,而资产是未来能自己带来收益的钱。下面是一家银行,我们叫银行1的简化的资产负债表。
银行1
资产
负债
存款准备金 +100元
活期存款 1000元
贷款 +900元
银行1收到了1,000元现金,这是它的负债,如果法定准备金率是10%,它必须上交中央银行100元,假如商业银行把剩下的全都用于放贷,不保留资金。此时银行多了1,000元存款,但银行外少了1,000现金,现金和存款都是货币,此消彼长,经济中总的货币量没有发生变化。
变化开始于银行放贷,收到贷款的人,把900元贷款资金存在自己的开户行即银行2。注意收到的贷款形式不是现金而是支票。下面是银行2的简化的资产负债表。
银行2
资产
负债
法定准备金 + 90
支票存款 +900元
贷款 +810
银行2多了900元的存款,支票存款。注意注意支票也是货币,因为符合货币的定义,可以作为交换媒介买东西,也可以作为支付工具借钱和还钱。这900元的货币以前并不存在,现在经济中的总的货币量就多了900元。
它不是中央银行发行的,而是商业银行通过贷款活动创造出来的,这就叫“存款货币创造”。
与一些老百姓口中的印钱不同,中央银行增加货币量一般用不着印,通过货币政策引导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就可以了。
银行2,也要重复银行1的操作,把存款的10%即90元交给中央银行,当然也是交支票,剩余的810元全部贷出去。810元迟早成为某家银行比如银行3的存款。整个经济中的货币又多了810元货币。
这样的存款和贷款操作一直进行,理论上没有尽头,除非中央银行规定了准备金的最低额,当不满足最低额要求时,存款创造的游戏才会结束。于是最初的1,000元存款,最后在整个银行系统中将变成:
1000+1000×(1-10%)+1000×(1-10%)2+1000×(1-10%)3+…
=1000 ×[1+90%+(90%)2+(90%)3+…]
=10,000元。
不要小看存款这件事,一小笔存款,可能会演变成一大笔货币,救活一家急需资金的小企业。
当然上边的10,000元是理论上的结果,前提是所有贷款都以支票发放,而且所有银行均不保留资金,上交准备金后的资金全部用于放贷。
如果有人取走了部分现金,或者银行没把全部剩余资金都放贷,存款创造就得打折扣。又或者当初存款人把现金全部取出,则贷款创造的反向操作就会发生,10,000元货币将全部消失。
如果准备金率不是10%而是5%,1,000元现金存款,最终就会变成20,000元货币;如果变成20%,就只有5,000元了。
当中央银行决定改变准备金率时,经济中的货币总量就会出现增减。货币多了,获得货币就容易,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有效需求增加,均衡GDP增加,就业增加,价格总水平上升。如果货币总量减少,则相反情况出现。这就是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
货币表面看不过一些纸片或者数字,但对我们的实际福利有特别巨大的影响。所以有人说,货币也是生产力,金融多么重要啊!
因此调整准备金率,是中国央行即中国人民银行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美联储则主要用公开市场操作,几乎不用准备金率工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