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在群里分享了心宝手捧大大棉花糖的视频。
双色的、比脑袋还大、香香甜甜、绵绵软软,这样的棉花糖是各大公园、美食节,尤其是节庆的“常客”,小屁孩儿见了,基本没有免疫力。
咱家心宝,也一样。
和往常一样,我在群里给她留言,互动起来。
“心宝,小姨看到你吃好大的棉花糖啊,是什么味道啊?......”
还没等来她的回应,姐姐回复说:“她说,粘粘的不好吃,尝了几口就不要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3430658/0c15c4134696c123.png)
之后,引发了这样一段对话,很值得思考。
我当下回应:不贪念形式主义,这就对了。
姐姐说:果断地扔垃圾桶,去了我20元。顺带,来一个捂脸的表情。
我:从小就培养她遵从内心,做负责任的决定,不受外界干扰,这很重要。所以,她不想吃,尊重她,可以讨论一下,下次买东西可能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浪费了,怎么办?
“这个时候最怕大人说:太浪费了,害我花钱,孩子就会被‘道德绑架’,迷失判断力,不知道自我到底是该信还是不信。”
姐姐回应:还好,我只是心里默默的心疼了一下。
“一个人长大后怀疑自己,优柔寡断,或者不敢做判断,是很遗憾的事,生活无处不需要选择判断。我们都走过这样的弯路,不能让孩子们还走一遍。”
家里人多,想法各异,担心误导了大家,骄纵着任由孩子想吃就买,不吃就扔。
就着这话题,我又补了句:“你还得跟她讨论,以后怎么避免这样的情况,减少浪费。慢慢引导,孩子都会懂。”
此时的心宝,刚刚过完3周的生日。
![](https://img.haomeiwen.com/i3430658/1626a5b58d4b3ecf.jpg)
孩子被好玩的好吃的吸引,非要不可,很正常;
吃了玩了,发现没意思,不想要了,很正常;
家长数落:早就跟你说了,这个中看不中吃,你就是不相信,非要闹......,很正常;
家长坚持:刚才已经说了,买了就要吃完,你不能不守信用...,很正常;
家长唠叨:就知道浪费,每次都这样,讲了多少次不长记性,下次看我还买不买......,很正常。
与其说很正常,不如说很常见会更贴切。
常见,就对吗?
我们要不要想一想:
1. 每次都说,每次还这样,是不是代表过去的方法无效?
2. 当我们强势要求孩子“守信”,违背自己的感觉,而守”吃完”的约定,连内心都要违背的孩子,未来能守住什么呢?
3. 被唠叨、被数落、被强要求,想必孩子的情绪不会好,当下的他,觉得自己是个怎样的小孩?对于“选择”这件事,是更有信心还是更怯懦呢?
4. 我们都希望孩子独立、自主、乐观、自信,那些“很正常”的说法做法帮助孩子们获得这些品质了吗?长此以往,孩子们距离它们更近还是更远呢?
......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买之前:“妈妈看到,你很想要,妈妈可以买给你,妈妈有个问题,如果你发现不好吃,怎么办呢?”(哪怕孩子说不出一二,也开始了理性思考的第一步。)
买之后:“哇,真的发生了刚才我们讨论的情况,刚才我们商量的是......(也许是在下个月的零食钱里扣除20元,也许是跟老板提提建议,也许是跟家人分享买东西要想清楚,也许......),那下次呢?我们怎么避免这样的问题再发生呢?”
不论最后做什么决定,都要征询孩子的意见,给他一个选择的机会,因为决断力就是这么一次次失败中累积而成的。
不论我们的固化思维怎么支配着我们,都要做到,帮助孩子感觉自己的感觉,因为一个不清晰自己感觉的人,没有幸福可言,亦不会有真正的影响力。
一根棉花糖引发的思考,生活本就是教科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