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行路,这一生就是一部没有剧本的公路片,车子停停走走,道路枝枝蔓蔓,剧情出其不意。
![](https://img.haomeiwen.com/i8743726/29318b221495e455.jpg)
最近做《在路上》栏目,源自一次和朋友讨论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这本书。有人说那是垮掉的一代,但是也是一种在路上的积极的精神,是一种拓荒精神,是自由,是探索,可以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引领大家砥砺前行的灯塔。不管是做实业、做文化还是做教育,都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所谓求仁得仁。
《在路上》是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代表了一个年代,被成为垮掉的一代,也是战后迷茫的一代。五十年代的美国人年轻,渴望上路,追寻着最初的梦想,感受着最初的体验,且希望“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我只喜欢这一类人,他们的生活狂放不羁,说起话来热情洋溢,对生活十分苛求,希望拥有一切,他们对平凡的事物不屑一顾,但他们渴望燃烧,像神话中巨型的黄色罗马蜡烛那样燃烧,渴望爆炸,像行星撞击那样在爆炸声中发出蓝色的光,令人惊叹不已。”
到了六七十年代,波普艺术代表人物安迪·沃霍尔说过的一句话:“在60年代,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都感到兴味盎然。在70年代,每一个人开始抛弃每一个人。60年代吵吵嚷嚷。70年代空空荡荡。 ”
506070,似乎一脉相承,其实不管什么年代,总有这样一类人,有不羁的灵魂,骄傲的姿态,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这些彰显自我,格格不入的状态,总是让人联想到自由散漫放荡,其实也是大众都不敢展示的内心渴望。
在路上,可以停留,可以加入,各种可能性都会发生;可能争吵,可能相爱,可能共同克服不可预知的各种困难;一切可能皆会被记录下来,成为一部电影,一部纪录片,或者任何什么......
附旧文一篇,作为补充:
2017,6,14 晴
年纪易朽,青春不老
看完《在路上》又拿起了《垮掉的一代》,看完书又了遍电影。社会经济低靡,大麻中的喜悦,酗酒后的醉言,对社会的不满,混乱的私生活,放肆的爱情,充实在没有方向的年轻人的生活中,五十年代的美国,正如现在的中国,唯一渴望的就是一次没有目的旅行。
《在路上》,是一本属于年轻的书,“在路上”是一种追逐精神自由飞扬的符号。我们现在也喜欢讲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这条路是怎样一种路?
作者借书中迪安之口对萨尔发问:“……你的道路是什么,老兄?——乖孩子的路,疯子的路,五彩的路,浪荡子的路,任何的路。到底在什么地方、给什么人,怎么走呢?”
我想这也正是对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提问,它以无与伦比的诱惑吸引着无数人上路。背起行囊激动地上路,探求不可预知的旅途,也是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不停的走,不停的看,不停的感受,似乎就可以“掌握开启通向神秘的种种可能和多姿多彩的历练本身之门”。
“垮掉的一代”寻求自由,寻求刺激,粗鲁,不羁。于现在而言,现在的少年少女更好像是迷惘的一代。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去思考,有时候连刺激都懒得去,混吃等死的甘之若饴。
历史背景不同,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饥饿,死亡,所以不用那么极端。太平盛世粉饰下的和谐社会,年轻人也更有气质了。
看看这种热血的书,感受那段特殊的年代,内心依然是朋克的,let's rock !
对你挥挥手,不用说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