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看到这个”她“字时,就不由自主的会在脑海里展现出一个:由年轻美貌,为人忠厚的姑娘,到身为人母,勤劳朴实的妇女,又到满脸皱纹,受儿孙尊重的高堂的一幅幅画面。
她,初中毕业后回村务农,勤勤恳恳从事着一切农事活动。
1967年她20岁,自愿嫁给了本村一个家庭特别贫穷,身体又不太好的年轻人,当时左邻右舍的人都不敢相信。因为,村里基本上都是姓王的,传统观念认为是一家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近亲,故而不能成婚。
所以历来就没有闺女嫁人不出村的。但她却顶着封建的言论开了这条先河。再者就是她的家庭条件十分优越,当时应算是殷实户口。在这样门不当,户不对,而且父母也不太情愿的现实下,她依然决然走进了这个贫穷的家庭,开始了她的艰难行程。
一、养儿育女的艰辛,家庭条件的寒酸,没有压垮她。
她是大集体时候走进这个家庭的。按照当时的大形势规定,每天得上生产队地里劳动,挣工分养活全家。婚后一年她怀孕了,再有半月就要生产了,她依然挺着大肚子跟着男劳力往地里担粪。
生孩子后,由于家庭贫穷,没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复养,只能用粗茶淡饭坐月子。在这样艰苦的年代里,两个月后她立马走进了生产队的劳动大军,从此她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既要去地干活,又要喂养孩子,还要担水做家务。那时婆婆也年纪大了,只能在上地时帮她照看一下孩子。其余孩子的吃喝拉撒,洗洗涮涮,缝缝补补都是她利用晚上时间熬夜完成。
当时最大的困难是吃水问题。下辛安村周边的五,六口井,她都下去过,尤其是桥儿井既宽大又很深她都下去舀过水。一个弱小女子是勇敢吗?不,是生活所迫呀!她的丈夫是一个忙于工作,家庭观念比较淡泊的人。多亏她的父母及三妹抽空帮忙,才使得她度过了一道道难关。
大集体时本来生活就填不饱肚子,再加上她又奶着孩子,更是饥饿难忍。每当去到娘家,父母总是要给她找点吃的,或看到剩饭她也毫不客气端起来就吃。否则,怕奶水不够孩子挨饿。尤其是后来陆续生下一女一男后,她的压力更大了,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一次,她引着大儿子去邻居家办点事,回家后看见闺女在座车(一种用木头做成的,供小孩子坐的专用车)里睡着了,心疼得她一边慢慢抱起女儿一边流着疼爱的眼泪。
有一次,小儿子害口疮,半夜里由于疼痛哭闹得厉害。若大个里外院,没有邻居,只有她一个妇人独自在家,又遇到这样的情况,心好像在油锅里煎熬一般,急得她六神无主。
当时也没电话,去找医生吧,丢下孩子没人管,不去吧,她的心比孩子的口疮还疼。没办法,她只得把孩子紧紧的抱在怀里,孩子哭,她也哭。好不容易熬到天亮,才在别人的帮助下,请来了医生止住了孩子的疼。
那时候,生产队执行的是按劳分配政策,一家人就靠她一个人挣工分。那年中秋节,生产队让社员晚上跃进扛玉米杆。两个多小时结束后,每个参加者分一个月饼。她一身汗满身灰,怀着给儿女们挣了一个月饼的喜悦心情回到了家。看着儿女们分享着她用汗水和辛苦换来的月饼,她心里比月饼还要甜。
为了这个家庭,她一直肩负着一个男人应有的重担。记得那年小儿子还在哺乳阶段,为了让孩子们能吃点白面,就和村里人相跟上,一个人背着50斤豆子下河南去换小麦。
路线是先走到西武匠火车站爬上拉煤的火车到河南,然后又背着换来的50斤小麦连走带跑地赶火车,生怕误了车回不到家。直至坐到装着煤的露天车皮里,才放下心来。
天越来越黑了。随着火车“咣当,咣当”有节奏地前行的车轮声,其他人都已昏昏入睡,唯有她被奶水憋涨得特别难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挤也挤不出来。又怕影响别人休息而不敢吭声。忍受着憋涨和疼痛,熬过了近四个小时才回到了西武匠车站。
下车后背着换来的麦子,还得经过爬坡上坂才能到家。回家后,她虽然已精疲力尽,但看着历经艰辛背回的小麦,能为儿女们稍微改善一下生活,便就觉得辛苦点也很值得,想着这些她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二、一年四季的劳作,三灾八难的折磨,她从无怨言。
改革开放后,家里分得十一亩地,且都是离村很远,交通十分不便,有的甚至连牛车都通不过去,基本上只能靠肩担膀扛。几年后为了解决拉运困难,才喂了头驴。
这时丈夫和儿女们分别在外地上班,上学,家里的地,喂牲口,担水等所有活计都落在了她一个妇人身上。她又是一个性格倔強,凡事追求完美的人。种的地不要说里边,就是后堎和堎沿上都把草锄得干干净净。她早出晚归四季不闲,往地里担茅,担粪,回来担粮食,担水,把肩膀压得红肿生疼,那是常事。
在家里,总是打理得整整齐齐,院里院外清扫得干干凈净。现在想来,一个女人耕种这么多的地是何等的艰辛和不容易。那时,学校不放暑假,好不容易盼个星期天,想着丈夫和大儿子回来能帮忙担担水,锄锄地,可不巧的是经常会遇到下雨天,期盼了一周的愿望,瞬时变成了失望和灰心。
星期天过后,再去地里,你会看到若大的一块田地,有一个弱小的身影在慢慢移动着,仿佛一张白纸正中间那个黑点一般显眼。为了解决孩子们长大后的住房问题,一九八七年生产队给划了一块地皮。正好在废弃的公路上,硬蹦蹦的,愣是她一个人在不耽误农活的前提下,一镢一钎挖开了五间房的根基。
一九八八年七月份开始施工,由于老天爷三天两头下雨,害得包工队工人的房子漏雨而导致无法居住。在给包工队换居住地支床的过程中,一块整砖砸在了她的左脚大拇指上,顿时鲜血直流。然而,为了不耽误工期,她强忍着钻心的疼痛,含着艰辛的泪水,简单包扎了一下,又踏着刚下过雨的泥路,来往在工地和家的途中。
地那么多,当时也没有机械化,全凭人力劳作。所以,她总是去的比别人早,收工比别人晚。尤其是三伏天,正是锄草的关键时期,每日里她被晒得满脸通红,浑身是汗,皮肤黝黑,湿透衣衫。但从未听她抱怨过一句话。
上地回来还要担水,喂牲口,做饭。每天不是挑就是担,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女汉子”。基于常年这样的劳累辛苦,使她落下了满身毛病。
2018年得了腰椎间盘突出,不定时出现腰疼腿麻等问题。一次在去龙王河地干活回来的路上,突然腿疼得寸步难行,只好坐在路边的草地上默默哭泣。一次,朋友给家里拉了一拖拉机煤,屋里只有她一个人。在腰疼腿麻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她把一车煤卸下来后又铲到煤谷坨里。可见她的忍耐力有多大呀!
都说好人一生平安,然而对于她来说,却总是三灾八难伴随着。那年冬天去牛王庙井上拉水,天寒地冻,一出北阁路上全是厚冰。她牵着驴刚走到冰上,驴的前蹄一滑跪倒在地,她也随之被拽倒,把左手腕崴了。她忍着疼痛把水拉回家,一看手腕已黑青红肿,她却没有半点要歇息的思想,依然咬着牙一如既往地干活从未停歇过。
有一年接近年关,各家都在忙碌着扫家。然而,她照例还是一个人。由于活多人少,心里又着急,忙乱中崴了脚腕。眼看快过年了,还有很多事要做,她也不敢坐下来养伤。只得忍着疼痛一瘸一拐地做着年前的准备工作。
2001年来到城里居住后,儿女们孝顺,媳妇们贤惠,心情也很舒畅。本该到了享清福的时候,可事与愿违,腰椎病时不时地就会发作。于是,一直奔波在看病和理疗的路上。为了保守治疗,比如打针、封闭、牵引、按摩等别人用过的方法,在她身上都没有起到很明显的效果。
实在没有办法了,在2010年6月5号,终于冒着可能会下肢瘫痪的风险做了手术,在床上平躺了一个多月。时隔两年,2012年5月14日,她在逛街时又被身后疾驰而来的摩托车撞了。当120救护车拉到医院后,经过检查医生说太危险了,差一点就会撞成瘫痪。在医院住了半个月,回家后平躺了近三个月,吃喝拉撒都在床上。而且又时逢盛夏,天气炎热,在床上的每一天都煎熬得度日如年。
2020年3月,正是疫情暴发期,8号的晚上九点左右,由于要紧事不得不出去。走到怡凤小区北门时,被栏截车辆通行的不锈钢停车提示牌绊倒,当时就觉得手腕上一阵阵剧烈的疼痛袭来。为了不打扰孩子休息们,她忍着揪心的痛,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直到第二天才跟儿子一起到晓庄骨科医院检查,诊断结果是右手小拇指骨折错位,只好打了石膏进行固定。
她就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挎着打了石膏的手,每天还干着力所能及的活。到现在已经过了一年多,她那只受伤的手遇到阴天下雨仍会隐隐作痛,就是那时留下的后遗症。
三、她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女人,她是一个坚强无私的母亲。
四季劳作的艰辛,多灾多难的坎坷人生,对这个身材弱小的女子来说,好像都是微不足道的。其实,并非如此。只是她为了儿女们,为了这个家,再苦再累也能咬牙挺过来。“女本柔弱,为母则刚”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吧。
她总是牵腸掛肚着每一个儿孙,随着年龄的越来越大,挂牵后辈们的心情也更加急切。总是唠叨着,谁好几天没打电话了,谁一家是不是这星期该来了,谁家生活比较困难,谁的工作比较累……在她心中都明镜似的记着。她总希望儿孙们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每到年关临近,她都要早点把给晚辈的压岁钱,计划得周周到到,准备得齐齐全全。
她也很知足,她也很感激二儿子,儿媳给她提供的良好生活环境。老两口住着一百多平米的房子,水电暖气样样齐全。自认为在本村同龄人中她是最幸福的。她从青丝熬到白发,熬到了四世同堂的今天。儿孙们都坚守着"百善孝为先"的做人原则,隔三差五总要过来看看她,真顾不上见面也要打个电话问候她。
她善良,她坚強,她无私。再大的困难没有压垮她,再苦再累她没有怨言。她是谁,她就是生你们,养你们的母亲;她就是疼你们,爱你们的婆母;她就是喜欢和关爱你们的奶奶(姥姥)。她是勤劳,朴实、吃苦、肯干的劳动人民的代表。她是咱全家人的骄傲和自豪。祝她晚年幸福,身体健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