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史蒂芬•平克说过一句话,“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
也就是说,所谓写作,是把网状的思维,变成树状结构,线性输出的方式。写作是一种思维的降维,从三维,到二维,再到扁平化的输出方式。
而读书,却是相反的升维方式。读书,要将线性的信息,变成树状结构,存入到大脑网状信息中。
读与写,呈镜像关系。一定程度上,你的输入决定了你的输出。没有持续的输入,就不会有持续的输出。
这就像诗句“唯有源头活水来”。读书是源头活水,而写作是打开的水龙头。
读和写就像是同一棵树的根部和树叶一样,向上就像是写作,向下的根部就像读书,根扎得有多深,树就会有多茂盛,这也是所谓的读写镜像。
想想自己,读与写就没有呈镜像关系。读是读,写是写。读过的书,记不住,用不了,没有深刻的扎根。写作,也总是写不出,写不好,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读与写似乎没有打通链接的通道。
这是什么原因呢?大概这其中缺少的就是思考的环节。
读过书的,没有认真思考下,如何变为个人知识,存入个人大脑中,而不是依然让它呆在书本上。而写作,也没有真正思考下,如何让读过的书,成为写作的源泉。
如何提高思考力呢?以后读书,不要想着读完一本书,再去输出。读书,应该是在看到有触发,有感悟的时候,立刻输出。
这种输出,要结合个人实际进行输出。不根植在个人实际上的输出,不是有较输出。
突然想到了写学习体会,写学习体会最重要的写作方式是摘录原文、用自己的话谈理解,再结合个人实际,谈以后怎么做。
读书要解决记不住、用不上的问题,也不妨这般输出。
说到底,读与写是不可分割,不能分家的,中间的思考,是二者的黏合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