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带孩子去秋林书城读书。见到一个中年妇女,带着一个三岁的小男孩。这个男孩非常调皮,在非常安静的读书环境中,各种大闹,呼喊。还欺负别的小朋友,嗯,其他孩子抢夺玩具。旁边的大人是孩子的,姨,虽然对孩子的不当行为,有所管理,但是非常的苍白无力。于是让我看到了一种,不合理的教育。
在大人和孩子之间,大人的沟通方式,没有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也并没有明确的告诉孩子,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看似是对孩子进行了要求和约束,其实,对于孩子的管理,丝毫没有效果。对于孩子,做事情和待人的规矩,没有树立起来,并且没有表明大人的立场,是怎样的严肃。
在进入宁静区域之前,至少要告诉孩子,必须不能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否则会有怎样的代价。
那孩子,无所禁忌,正是从二楼把书扔到了地上,不仅差点砸到一个孩子,巨大的声响也影响了旁边读书的孩子们。而家长反问不到三岁的他,看看你在干什么?给阿姨道歉。孩子怎么知道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道歉,这么大孩子应该细致地解释一下为什么不能这样做,遵守公德,尊重别人,最初是要直说的。
后来孩子的父母也来了,我看了一下,是一位警员和一个身怀六甲的孕妇。这父母也没有用合理的方式来和孩子解释他的行为为何需要道歉。想来这妈妈也没精力和耐心去管这些了吧。
孩子是会长大的,一些习惯是会更加鲜明的,这无力的家长,以后的心有得操呢,以后的罪有得受呢。然而,孩子最初白纸一张,是无辜的。
我仿佛看到了这个孩子16岁时的样子,心里一声感叹。又想,这对父母生孩子之前,可曾做好了准备,承受自己创造的命运?
等到孩子出现了问题,再去学习亲子关系,实在是亡羊补牢而已。然而,为人父母,谁是深思熟虑到把孩子的每个举动都想好了应对方案呢?
我都已经想不起来,我的孩子这么大时,是怎么过来的了。
也许人生只有茫然地经历很久以后,才能以一种旁观的冷静之心,正确地做出判断和选择,然而也只能作为后来人的参考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