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出家众是专业的修行人,不但依佛法自修,也同时承担了住持佛法、传承佛法的任务,进而更要以佛法教导他人,如果缺乏慈悲,就有亏出家众的身份了。
2
出家众是以法为自己的生命,譬如说,专崇天台的人,天台的法是他的生命;专崇华严的人,华严的法是他的生命;专崇密宗的人,密宗的法是他的生命。我们学习净土法门,净土法门的法就是我们的生命。如果专宗净土,没有纯正净土的教法,我们净土的生命就会枯萎、死掉,就不成为是个专修净土的人,就没办法以净土来上求下化、自利利人。
3
献身出家就是为了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也就是一般讲的自利利人。所以身为出家人要有“上求下化”的使命感,甚至要有领导能力、要能讲经说法。当然领导能力、讲经说法,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除非是通才,但是使命感是要有的──也就是“上求下化”“舍我其谁”的愿心。“上求下化”未必需要有学问、有口才,只要有德,三业行为的展现自然就会有无形的教化。
4
在佛陀的时代,僧众和合共住所做只有二事:一是“圣默然”,即打坐修定;二是“法谈”,即谈论佛理,其他世俗的闲聊,在和合僧团是严格禁止的。因为除了佛法,除了宇宙真理之外,一切的一切都是空性,你讲它做什么?善也是空,恶也是空,顺也是空,逆也是空,把它讲出去做什么?
5
我们这个法门是各随自己的本分,出家众当然要随分随力持守戒律而念佛,在家众尽量安分守己而念佛。以这标准要求的话,就会越觉得自己距离太远,这个时候,那一种“常怀惭愧”“仰谢佛恩”,还有谦卑柔和的心会更加实在。这样的话,自然就德香显现,所谓“香光庄严”
6
有的出家众,虽然现出家相,但不晓得修行的真正意义,过去世俗的习性、观念还是一样,认为他人对自己无理,一定要讨一个公道,这是一般人的想法。但对修行人来说,别人的无理正是我们偿还业债的时候,别人的无理正是让我们修忍辱度的时候,别人的无理正是让我们增加功德的时候,别人的无理正是让我们实践“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时候。所以不应该计较,乃至怀恨在心。
7
出家是很不容易的,讲起来很神圣难得,但也很可怜。怎么说呢?孤身离开恩爱的父母亲人、可爱的家庭、怀念的家乡,走往他乡去出家;但人非圣贤,即使现出家相,仍带着各自的烦恼与脾气,因此,道场是出家人修行用功的地方,但也是更多烦恼与不同习气聚合的地方。今天在道场里,也不晓得将来会有什么样的人物进来共住、生活,言语行为相碰触到底会让我们快乐还是苦恼,都处在不确定当中,这就是出家人的可怜之处,因为在道场里面难免也会有人事纷争。
8
我们僧众住的地方都会悬挂一副字──“随作务,随念佛,不与人诤,亦无怒容”,这都是我们的座右铭,而且也是修行的重点之一。“随作务,随念佛”,把念佛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行住坐卧当中,落实在时处诸缘当中,让念佛成为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活习惯。“不与人诤,亦无怒容”,既不在口头上与人诤,内心也无诤;如果内心有诤,至少也不要表现在容貌上,慢慢让内心也能够不存留。
文 / 慧净法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