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好喜欢这个视角新奇的比喻,很多事情转念一想会截然不同,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有一个清晰的结果的,未来的事情我们都看不到,专注当下,过程或许比结局更有意义。
我们对事务的感知能力不同,我们对美的定义,感受也不尽相同,但我们都被物质基因左右着。
“你看见一个美女觉得她非常美,但实际上是什么呢,实际上是你的力比多在这里起作用。她不是客观的美,他说这个东西是主观的。
樊登:不是她美,是你变傻了。
周国平:是你变傻了,但是你必须变傻,要不活着有啥意思,眼中就没有美女了嘛。”
有意识的对话。
悲剧的快感来自于创造者的视角。

这种创造者视角应该就是“大我”吧。
把人生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才显得有意义
我觉得人是追求有序的,但人的本性也是期望混乱的,从早起人类的群交、群殴等活动便能证明,人们某种程度上喜欢痛苦与极乐交织。
人生本来就是悲剧,所以人为了活下去,所以创造宗教,艺术,哲学等,企图减少一点点痛苦。
“人活着是离不开谎言的,真理是可怕的”
“个人追求意义的过程赋予了人生以意义”
周国平老师说人生的意义:

我正在人生道路上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呢
“希望世界因为我的存在而更美好”也算是一个意义吧。
关于叔本华的钟摆理论,确实鞭辟入里,直指人心,但是也有人的生活状态是居于钟摆中间脱离左右的,不无聊不痛苦,是平和。
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庸之道。
最后听《悲剧的诞生》摘录分享:
日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酒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前者教人不放弃人生的欢乐,后者教人不回避人生的痛苦。二者综合起来,便是尼采所提倡的审美人生态度。
理论家与艺术家的区别。理论乐观主义相信万物的本性皆可穷究,思想循着因果律的线索可以直达存在的深渊,甚至能够修正存在。苏格拉底的影响笼罩着后世直至今天,人们崇拜逻辑和知识。但是,科学不断走向自己的极限,必定突变为艺术。
悲剧端坐在这洋溢的生命、痛苦和快乐之中,在庄严的欢欣之中,谛听一支遥远的忧郁的歌,它歌唱着万有之母,她们的名字是:幻觉,意志,痛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