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先秦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公元三四世纪,道家出现了复兴,此时的道家一方面拾起了研究名家的兴趣,提出了“辨名析理”的方法;另一方面开始使用道家的思想重新解释儒家著作。其实,此时的新道家至少有一大部分人认同孔子是最大的圣人,一个原因是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孔子在中国的先师地位已经巩固;另一个原因则是有些重要的儒家经典道家也已经接受了。
新道家,即玄学,尽管是道家,却认为孔子甚至比老庄更伟大,因为他们认为孔子没有说忘,因为他已经忘了忘;孔子也没有说无欲,因为他已经无欲于无欲。其实也就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意思。
一、向秀和郭象
郭象的《庄子注》被认为是对《庄子》的经典注释,其实历史上有争论《庄子注》的作者是向秀还是郭象,但是无论如何,向秀和郭象的籍贯都在现在的河南省,都是玄学和清淡的大师,接下来我们搁置争议,以两位哲学家作为新道家唯理派的代表,并且沿用《世说新语》的用语,以向郭义的《庄子注》来解释《庄子》。
二、向郭义的《庄子注》
这部分我们重点来梳理下向郭义对《庄子》的注解和发展。
1. “道”是“无”:向郭义的第一个修正就是道是真正的“无”,而不是庄子说的“无名”。道是真正的无,道无所不在,而所在皆无也。老庄否认了有人格的造物主存在,代之以无人格的道,向郭则更进一步,认为道是真正的无。先秦道家所说的道生万物,其实是万物自生。
2. 万物的“独化”:存在于宇宙中的每一事物,需要整个宇宙为其存在的必要条件,可是它的存在并不是直接由任何另外某物造成的,只要一定的条件或环境出现了,一定的物就必然出现。换句话说就是物是一般的条件造成的,不是任何另外特殊的物造成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物是自生的,而不是他物所生。现在理解这里很像唯物论讲的客观实在。
3. 制度和道德:社会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此在某一时代的制度和道德,在另一个时代可能不好。向郭不像老庄那样反对制度本身,他们只反对过时的制度和道德,因为它们对于现实社会已经不自然了。
4. 有为和无为:社会发展了,新的制度和道德就自生了。任它们自己发展,就是顺着天和自然,就是无为;反对它们,固执过时的旧制度和旧道德,就是人和人为,就是有为。具体到一个人的活动中,让他的自然才能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就是无为,反之是有为。
5. 齐物:万物等同;
6. 绝对的幸福与相对的幸福:这里我想引用《庄子》中的一句名言“故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这里的天地指万物,天地以万物为体,而万物必定以自然为正,自然者,不为而自然者。六气说的是阴阳风雨明晦的变化,这句话就是说,遵循万物的规律,把握事物的变化规律,就可以获得绝对的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