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从小就恐高。
记忆中8、9岁的时候居然都不敢上二层楼的楼梯。那时候心里就认定高空娱乐项目如过山车、海盗船、甚至蹦极估计此生都跟我无缘了。
渐渐长大,倒也体验了几次高空项目,但每次都是在所有人磨破了嘴皮下,勉强去的。很刺激,却再也没有想去的念头了。
在东北的冬天少不了滑雪。而滑雪的乐趣我体会不到。因为害怕。即使一个很小的冰坡,我也不敢往下滑。前段时间带孩子们滑雪,看着三个小孩玩嗨了的表情,我很羡慕,可就是不敢。内心一直在念叨:我害怕。
其实也不知道害怕什么,但内心认定自己不行。不敢去挑战。最终,儿子说“妈妈,别怕我跟你一起滑”,我硬着头皮坐上滑道,被孩儿爹一脚踹下滑道。
大概是坡道较短,短暂的眩晕之后,害怕感居然消失了,我尝试了一次又一次。体会到滑雪的乐趣后,我居然想去更大的滑雪场去玩。我突然在想:“我到底是真的不敢,还是只是大脑假定不敢?”
就像是自动给大脑输入了一个特定的程序,强制它执行。就像是一个执念,没有丝毫变通。我开始反思,而后发现,这么多年,我一直都是靠着大脑的某种执念来做事。
这些执念有太多的负面信息,就像一个魔咒,否定了一切的可能性。每每遭遇一些挑战,大脑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永远是“啊,我不行”。
事实上,当你否定了一切可能,一切便不可能。
2
电影《海底总动员》里,小丑鱼马林在失去妻子和其他孩子后,对于幸存的儿子尼莫过分保护,因为儿子畸形的鳍,总觉得儿子不能游的太远。终于,尼莫为了证明自己跟别人一样,与小伙伴去了危险的海域,马林气急败坏又着急抓狂,噼里啪啦一顿喊,一直强调“你不行”。
“我行!”尼莫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确实行,虽然结果是被抓走,导致他爸爸穿越大西洋去找他。但影片最后他爸爸由衷感慨:你真棒,儿子!尼莫用事实证明自己确实行。
我不知道多少人能像尼莫一样,如此幸运而坚定,能有机会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实力。又有多少人何其幸运,能一直得到家人的肯定。
又有多少人因为家人的“你很笨”而认为自己确实不够聪明而停止努力。因为“你不适合做这个”而放弃了喜欢的东西。因为“你从小就胖”而放弃了为美好的形体而努力。因为刻意强调“天生平凡”而不敢去创造不平凡的人生。
时间久了,会有“努力没用,反正自己不过如此”,甚至会有“自己不配拥有更好的东西”的负面感。
老马同学特别不擅长做家务,开始以为懒,后来发现,他从小就几乎没有干家务的机会,无论干什么总是会被呵斥 “你什么都干不好”,久而久之,他什么都不想干了,因为他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什么也干不好。
在我小的时候,每每家里来人,家人总是会跟来人强调:“我家小孩不爱说话,嘿”,可能是自嘲,可能是为了解释我冷淡的态度。但是慢慢地在心里就种下了一个魔咒:我不爱说话,我内向。
“谎话说多了会变成真的”,同理,过分强调某种情绪或缺陷,同样会让人产生“本来我就这样”的心理,再也没有成长的余地。
3
有时候,我们对任何事物任何人,即使心里无限期待,却不敢去争取,怕自己会失败,怕自己配不上。
本想去竞争某个岗位,却又不断打退堂鼓,觉得自己能力不行,觉得自己还不够优秀;
面对喜欢的人,不敢去表白,觉得自己太差劲了,配不上TA;
想争取一个机会,看到争得人太多,默默放弃。
有些人,即使自己很优秀,却总被深深的自卑感包围。自以为是追求极致的完美,其实是不自信,被长久以来的自我否定包围,在内心深处不认可自己。
无论发生什么事,第一个想到的永远是“不可能”“我做不了”“不行”“不”。虽然可能还抱有一丝侥幸,但结果当然是失败,就像他认为的那样理所当然。
这是什么原因呢?要知道,人的意念是非常强大的,无论是正向的还是反向的。你会发现,无论什么事情,仿佛永远在按照你想的那样发展。你会发现,永远积极进取的人,得到了想要的一个个结果,成功去了自己想去的地方。那些永远悲观,缩头缩脑的人,一直会在原地打转。
在强大的心里暗示下,你越否定自己,越会失败,越失败,会更否定自己。这是个恶性循环过程。
慢慢地,这个世界会变成你想要的样子。如你想的那么美好,如你想的那么可怕。
你是什么人,这个世界就是什么样子。
4
这一生中,我们有很多次机会重新认知这个世界。
孩提时期的我们是无畏无惧的,无时无刻不向世界宣告自己的本领,觉得自己才是世界的主宰,而那个时候是单纯而快乐的。
后来长大,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能去掌控世界,开始有无力感,越长大无力感越强。稍稍不慎,就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的陷阱,随之对人生悲观,对社会憎恨。
而我们认知世界又是三观被打碎又重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大都是在自我的基础上去摸着石头过河,自我的力量的强弱,决定我们能否坚定走下去。
那个伴随我们的拦路虎,就是自己的心魔,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自己该前进还是后退。那些充满戾气,长期满腹牢骚,怨气冲天的人,无一不是在坚定地否定自己,早已放弃变得更好。而他们所认知的世界,越来越糟糕。
不要再说,“我不行!”
说行,你就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