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适应是我们成长路上无法绕过的。环境适应也可以说是社会适应,主要是三个方面。
生理适应也就是对当地气候的适应,而心理适应,其实更多的是人际适应,第三个方面是社会适应,就是融入社会群体。
我觉得环境适应说到底就是人际适应,因为每个人社会化的必经之路。
人活在世上是永远无法远离人群生活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适应,有适应的地方就有困难。谁都无法例外,就如每件事都有第一次一样。每次的环境适应,就是又一次人际适应开始。
适应难与不难,都与你的心境有关。
在我看来,一个人真正长大,应该从不害怕孤独的开始。
还记得朋友说上大学是第一次一个人离家。那一年,她体会最多的就是孤独和无助。和宿舍的人相处都有些胆怯,有时生气都不敢吵架,怕吵架了,都没有地方可去。
大一刚去的时候,发现大家特别喜欢和以前的同学聊天,每天视频,微信或是QQ聊天的频率很高。到大二的时候,大家就渐渐减少了和以前朋友的聊天,更多的是和舍友们聊天了。
其实刚开始是人际交往的一种过渡。后来过渡成功后,大家有了共同语言,又每天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也就熟悉起来了。对大多数人来说,人际适应只是时间问题。少则一周,多则几年。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接近性更容易产生喜欢,大多数人发展长期亲密关系的对象,都是和自己居住在同一个宿舍、在同一个公司上班或者在同一个班级上过课的人。毕竟空间上的接近性更能拉近人们之间的关系。当然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不能忘记,就是主动,或者不拒绝别人人际交往的拒绝。
接近性更容易培养感情,不仅因为接近性引发了相互接触的可能性和相互交往的预期,还因为由多次见面带来的熟悉也会引发喜欢。更高频率的出现会诱发喜欢,这也是商家经常使用的“曝光效应”,购物者会对广告中经常出现的商品做出偏爱反应。对人也是一样,有些爱情套路也会使用这种“曝光效应”就是人们常说的欲情故纵。
当然有时也有一些涉及过渡没成功的特别案例。常见的就是社交恐惧症。
有社交恐惧的人也很想要交朋友,被团体接纳,参与进社交互动中。可是社交恐惧会阻碍人们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尽管有社恐的人想要表现得友好,开放和善交际的,可是过度的害怕和焦虑却会让他们做不成这样的人有些人还是很极端的。可能会出现很多事情。
社交恐惧真正的原因是人际适应的失败,最大的原因不是你不会人际交往,而是存在认知偏差。常见的认知偏差主要有
1 负向预测(Fortune Telling)
对未来进行预测,可是只会预测自己会遇到不好的结果。比如我去一个聚会,大家都会忽视我,就像上次发生的那样。
2 贴标签(Labeling)
比起认为一个失败或者不正常的行为是一次性的意外,你会概括性地给自己或者别人贴一个永久的标签。当你贴标签的时候,你不仅仅只是在观察自己的不足,而且你会从你的缺陷里得出概括性的,负面的结论。比如在聚会里面对几个人的时候我想不到一点可以说的话题,我真的是失败的人。
3 选择性摘录(Disqualifying the Positive)
看事情只能看到消极的一面,而忽略积极的一面。比如你可能会选择性地只能记起曾经自己送的礼物不被人喜欢的画面,然后预测以后任何一个你送出去的礼物都不会被人喜欢。
4 必须陈述(Should Statement)
觉得事情一定要是以某种方式存在的。比如我必须要表现得很风趣,不然大家就不会喜欢我。
5 原因个人化(Personalization)
认为人要对一件不受自己控制的事情负责任。比如交谈没有顺利进行,那就一定是因为我不会社交。
6 灾难化思考(Catastrophizing)
只能构想出最差的可能发生的结果。比如我在聚会里一定会变得不受自己控制,场面会很难堪。
7 读心术(Mind Reading)
认识我们知道他们是如何看待我们的。比如他们都不和我说话,肯定是因为不喜欢我;他们将会发现我很害羞,他们会因此而不喜欢我。
改变错误认知是建立人际适应的一种方法,但在生活中让人们最快环境适应的还是烟火气。
今天我们来聊聊“烟火气”人际适应
第一步:敞开心扉(对人太防备,别人无法真正走进来,自己也无法走出去)
第二步:做自己,不要改变别人,也不要轻易违背自己内心,为了改变而改变。爱自己才能爱别人。
第三步,真诚,数据证明,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最看重的是一颗真诚的心。当然还有包容心。君子和而不同。
人生就是一场成长的适应。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