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因为工作需要,我被安排到了另外一个项目上。刚加入这个项目的时候就发现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然后我就开始“直言不讳”。
有一次,和我同级别的同事发了一封email给这个项目的所有同事,告诉大家一个被忽视的问题。我觉得这个提醒很重要,不能只是简单地发封email就可以了。这个项目比较大,在这个项目上的人很多,任何事情,大家都会发给所有人,每天有大量的email飞来飞去,这么重要的email很容易被大家忽略。我的想法是,发email给大家,然后告诉大家这封email被保存在了一个文件夹,而这个文件夹里存在所有重要的信息,以后不管谁需要查找,直接去那个文件夹就可以了。
我看到这封email后,我就直接回复给大家,并且告诉发信者,“请你把这封email保存到某某文件夹”。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老板很快就给我打电话,提醒我要注意语气,特别是让同级别的同事做事情,一定要注意用词,正确的说法是,“我们能不能把这封email保存到某某文件夹?”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有必要吗?但是,结合我老板的性格,他这么说也就不难理解了。老板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有时候他写一封email给他的老板,如果涉及到下面某个人的项目,他总是先和那个人沟通一下,甚至把email让对方看一下,有没有什么措辞、语法、生词拼写错误。
如果把两种说法直接比较一下,区别是明显的。
第一,前者是建议,后者更像“命令”。 建议和命令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建议可以采纳,也可以置之不理,命令就不同了,不做就是“抗命”(至少得回复不做的理由)。
第二,前者指名道姓,让具体的人做具体的事情;而后者,笼统地说“我们“,结果就是谁都等着“我们”中的某个人做,最后谁都不做。
不可否认,读信的人看到第二种说法一定觉得更舒服,可是大家忽略了做事的目的。如果做事的目的是让大家感觉舒服,不可否认老板的建议非常中肯。但是如果做事是为了把事儿做好,在不伤害对方感情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能提更直接的“命令”呢?
直到最近看了达里奥的《原则》一书,我找到了答案。
在工作原则的第11.3里写道:一定要把问题说具体了,不能笼统地说。作者还举了一个例子,我们不能说“客户咨询师没有和分析师沟通好”,而应该说“具体是哪个客户咨询师没有做好,是怎么没做好的”。作者甚至说,我们应该避免使用“我们”、“他们”,因为这样就掩盖了个人责任。
有篇文章讲了和员工谈话的方法。在面谈之前,一定要先想好谈话的目的是什么,是批评、表扬、咨询、闲聊……定下了目的,在谈话的过程中就不能偏离这个目的,明明是为了批评,但是说了一大通不痛不痒的废话、甚至还多多少少表扬了一下,谈话结束,员工也不知道领导为什么找他谈心,甚至还误解为是被表扬了。
记得有一次我review了组员做的工作,发现质量实在太差,我就直接回信告诉他,劈头就是“质量太差”。结果,那个组员找我私聊,当着我的面还哭了,觉得自己挺冤枉,怪我没有跟他沟通好我的期望值。当然,在这件事情上我确实做得有不好的地方,比如,自认为他们知道我的标准,太不注意对方感受,用词太露骨……事后我总结了经验,但主要还是提高沟通的效率,而非语气和用词,因为说实话,我并不认为什么话都说得客客气气的,对工作有什么好处。结果也很明显,之后大家知道了我的标准,工作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就直接说,有什么问题,大家就拿出来一起讨论。工作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和稀泥。
当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存之道和处事原则。我还是应该多向我老板学习,在以解决问题为前提下,多考虑一层对方感受,如果能让对方感觉舒服,又确确实实把事儿做了,这才是高手中的高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