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止于至善释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今译:
《诗经》上说:“邦畿千里,惟民所止。”(邦畿千里,都城方圆千里,是民之安居所在。)
《诗经》上说:“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嘤嘤黄鸟,栖息之地在小土山的角落里。)
孔夫子说:“居止之时,黄鸟都知道它该停留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不如鸟吗?”
《诗经》上说:“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思虑深远的文王,承绪光明,知敬知止。)做君主安于仁,做臣子安于敬,做子女安于孝,做父亲安于慈,和国人交往本于信。
理解启迪: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是否会思考,我的未来在哪里?或者说,我期待未来过什么样的生活?
或许我见过一些老人悲惨的晚年生活,或许是早年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触动太深,在职业生涯早期,就经常思考,未来的我,将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我知道人各有天命,但也相信生活方式不同,会带来改变,而生活方式全在于当下的选择——生活方式就是人的思维模式。
《大学》主要讲弘扬品德,却不说教,而是为人处事的底层逻辑。也就是说,在《大学》中,如果能读出生而为人的基本规则,人的思维模式会有所改变,至少不会出大错,因此人生就有了方向感。
人最高的行为准则是“至善”,而“止于至善”,就是渴望到达至善的境界,也就是“敬,孝,慈,信”。
普通人,是否可以到达至善境界呢?
孔子认为,人人都可以。
什么是“敬”?旧时身为臣子对君主要有敬,今天的人对世界要深怀敬意,每天都感恩,长期坚持敬天地人,敬大自然,必然得一颗仁爱谦卑的心;孝顺父母,不仅仅是物质奉养,而是有好的脸色,好的态度,好的修为,而这才是真正的孝;身为父亲,慈爱在先。对孩子慈爱不是一味要求孩子,而是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孩子哪会不爱父母;与人交往,信是根基,无信,自然会被舍弃。能达到“敬,孝,慈,信”,就在“止于至善”的途中。
我们所期待的未来,就在当下的修为之中。
你的每一个意念,都将汇入生命的大河当中。我如果有敬意,我的未来必然会有敬在。
对长辈的孝心,会化成了祝福,在生命的每个时刻兑现。
你对万物的怜爱,身为父母的慈爱,是彼此呼应的。孩子是录印机,时刻记录你的一切念头,行为,且会模仿。
你的坚守信义,也会传承下去,未来的日子里,才不会被辜负。
相信未来,关注当下。在一思一念之间,成就未来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