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的时光让我游荡尽了三分之二。直到秋末初冬,因为左脚后跟处突然疼痛才收住。赶紧到医院看大夫,又是拍片又是开药,折腾了半天。大夫说我是走路太多所致。无奈之下只好老老实实在家里用中药泡脚。过去了十几天,脚后跟依旧是疼,又换一家医院看大夫。大夫说是肾虚所致,要让我调理,开了一大包药。老老实实服用了十几天,脚后跟的毛病仍没有解决。索性将药物停了。
俗话说得好,吃惯的嘴,跑惯的腿。我瞎跑乱窜了大半辈子,现在突然停下脚步,那让我有些吃不消。远处不能去,近处总可以走走吧。前两天是雾霾天气,困在家里写一些文字。这两天下起了大雪,忽然想起了散落在西安闹市或隐于山林之中的一些寺庙和道观来,红墙绿瓦,再点缀上皑皑积雪,那才更有韵味呢。况且中国汉地佛教八大宗派中的六大宗派、道教创始时期的"五斗米道"、金元至今大一统中国或中国北方的"全真教",其渊源均不离西安。即使是世界宗教中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也是由西方首先传入西安的。在这纷扰的尘世中,我应该来一次心灵的洗礼。拄着手杖,用虔诚的心,一瘸一拐地去追寻殿堂的足迹。当我踏上净土,望见心中圣地的那一刻起,似乎足跟的疼痛感已经消失。
楼观台
因为老子,楼观台成了道家文化的发祥地。马放南山,老牛坡放牛,南山不老松下讲道,楼观台炼丹,铸南山铁案,享南山之寿……是谓道教之祖庭,为天下第一福地也。
位于秦岭北麓西安市周至县境内的楼观台,东距西安70千米。十几年前的春天我曾来过楼观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楼观台,它都是一种对称的美。一个圣人,借助南山的首阳高峻,网开一面,背阳抱阴,产生了一种安静和谐的自然文化意象。耳濡目染,即使是我离开终南楼观,内心深处溢满的仍然是恬淡安静。我一遍遍地读着《道德经》,总想从浩瀚的秦岭中寻求一种冥然安静的生活状态。或许我并没有找到意念中的本源,但意念中的心高地阔,让我学会了从容和安静。
十几年之后,当秦岭山脉落雪之后,再来到这里时,雪山环抱,清静无为。当然也有遗憾的地方,想不到周边是空空荡荡的广场和生意萧条的饭店酒楼。过去那种紧凑合理的楼观台前门已经让超大的广场取代了。更为悲情的是,距离楼观台不远处的财神庙,经过西安"曲江模式"花去巨资修建的庙宇群,空旷落寞,没有一点儿人气,也似乎失去了赵公元帅的财气。"曲江模式"的用意很明显,利用公共资源,对珍贵古迹及周边进行现代包装,把地价炒上去,然后开发房地产。我有些纳闷了,政府天天说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GDP稳定增长,可是就在最近有报道称:秦岭深山的农民米元宝,十几岁就在井下淘金,和粉尘打了20多年交道后,最终得了尘肺病。为供子女上学,尘肺病的父亲多次去金矿找活,却因体检不合格遭拒。这条汉子觉得没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失去了男人的尊严,最终上吊自尽了。这位44岁的穷汉子,他生前没有留下遗嘱,只留下3间土坯房。"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像米元宝这样的农民在全国还有多少?一边是穷困潦倒,一边是开发过甚的庙宇殿堂,可见这些养尊处优的高官们已经到了麻木不仁的程度!陕西许多贫困山区连一所象样的学校都沒有,孩子们在筒陋的教室里上课,为什么政府就没有进行必要的投入呢?按道家的理念,济世救民于水火之中。关键在于,花出去的钱成了摆设,毫无意义。这种大规模的投资一旦失控,就会变成泡沫。西安这座具有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被商业模式搞得七零八碎,打破了人们对古建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敬畏感。离开了这些文化意象,这里只剩下水泥混凝土的浇筑。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500多年前,道教始祖老子的这句名言,至今意味深长。
华严寺
在少陵塬上,皑皑白雪中映衬着两座寺塔。猫腰行走在空旷的原上,忽然从草丛中飞出几只山鸡。
华严寺位于西安南郊东南少陵原半坡上,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是"佛教八宗"之一"华严宗"的祖庭,创始人是终南山僧人杜顺。华严宗在唐代地位颇高,杜顺三传弟子法藏,为武则天所宠信,得以参与政治活动,被称为"华严宗大师"。唐徳宗时,杜顺四传弟子澄观被尊奉为"教授和尚",授予"镇国大师"称号,后来被唐宪宗赐以"僧统清凉国师"称号,并住持全国佛教法事。当时华严寺是地位相当高的一所名寺,并称为樊川八大寺之一。
原上裸露着过去的窑洞遗址。华严寺始终以凿原为窟,安置佛像及僧众居住。眼前的几座殿堂都是新近建成的。塔下有几位僧人正在扫雪。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1月23日午夜,发生了八级"关中大地震",塔崩桥毁,建筑倾颓,使唐宋时期的地面古建筑遭到灭顶之灾,只有唐代杜顺法师塔与四祖清凉国师澄观法师塔得以幸存。东为华严初祖杜顺禅师塔,西侧是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塔。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刻的《杜顺禅师碑记》,已移至碑林保存。此碑是华严寺最重要的碑石。
民国十九年(1930年),重修殿堂3间。
1958年大炼钢铁开始后,碑石用去炼钢铁,殿堂、僧房被占用,古树全被砍伐。"文革"期间砸毁佛像,僧人被赶走,殿堂遭拆除。
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大约是西安最著名的寺院了。始建于公元648年的大慈恩寺,就是玄奘法师当年翻译佛经的地方。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故事,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我曾多次游历西域,玄奘的足迹无处不在。在佛教圣地中,它是唐代长安的四大译场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祖庭,迄今已历1350余年。
2007年,中印文化交流项目一一玄奘纪念堂在印度比哈尔邦的那烂陀竣工。
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大慈恩寺接待了印度总理莫迪。莫迪在讲话中指出:"在玄奘的理解中,古吉拉特是狮子的土地,我认为这真正代表了印度的形象。印度和中国是两个精神遗产非常丰厚的国家,能够给世界传递和平友爱的思想。"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文化名人录》里,中国只有两位入榜,一位是玄奘,一位是孔子。陕西在丝绸之路联合申遗中,有7处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遗产名录》,其中两处就和玄奘有关,一处是大雁塔,一处是兴教寺塔,这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足以说明玄奘法师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在这些光环的背后,也留下阴影,为世人诟病。这几年几经折腾,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一条高架观光轻轨赫然盘绕在大雁塔广场上,隆隆驶过的观光车让玄奘法师的雕像无法直视前方,西安文化的多样性和厚重感被破坏了。深圳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人家在公园里设置高架轻轨合乎情理,表现出了年轻城市的繁华。西安可以设置高架轻轨的地方到处都是,但设在千年古刹名寺旁边,那筒直是不伦不类,大煞风景。佛门圣地大雁塔本应是清净和厚重的,可现在周围被酒店、商场和各种游乐场所所包围,这里成了熙熙攘攘的闹市,大慈恩寺却沦落为闹市中心的陪衬。西安是一所古老的城市,更是一座佛城,如果再这样继续包装下去,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部分将毁于一旦!
草堂寺
草堂寺位于西安户县圭峰山北麓。草堂寺创建于东晋,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原为后秦皇帝姚兴在汉长安城西南所建的逍遥园,弘始三年(401年),姚兴迎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居于此,苫草为堂翻译佛经,由此得草堂寺名。佛教中著名的"中观三论"——巜中论》、《百论》、巜十二门论》都是由鸠摩罗什在草堂寺译出,为三论宗的创立提供了经典,所以他被尊为该宗开祖,草堂寺也因此被奉为三论宗祖庭。鸠摩罗什应请译出巜成实论》,大力弘扬成实派宗风,所以草堂寺又被视为"成实宗"的祖庭。还由于华严宗五祖定慧禅师即宗密,曾在草堂寺著书讲学多年,所以又被视为华严宗祖庭。日莲专依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建立日莲宗,日莲宗信徒将草堂寺视为其在中国的祖庭,并尊鸠摩罗什为初祖。草堂寺被中国佛教三论宗、华严宗和日本佛教日莲宗奉为祖庭。
我曾多次来到草堂寺,这里总有一种神秘的氛围在吸引着我。我以为是鸠摩罗什。我曾于2013年秋天游走于鸠摩罗什的故乡龟兹(库车),在佛寺遗址上屹立着他的雕像,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让人感动不已。
寂静的寺院里空无一人,面对鸠摩罗什法师舍利塔,让人无法平静下来。遥想当年的鸠摩罗什从龟兹,到凉州,再到长安,最后落脚于草堂寺,成就了一个充满艰辛而又伟大的翻译家。我正在沉思片刻,这时遇上一位身着长羽绒服的女子,她让我为她在鸠摩罗什舍利塔前拍照。拍完照后,她对我说,舍利塔下方的飞天石刻图案比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图案早一百多年。哦,我这是第一次听说。说话间过来一位僧人,她主动上前打招呼,显得彬彬有礼。我见她一副虔诚的样子,肃然起敬。她是北京一家佛教文化出版社的编辑,这次是来西安参加"汉传佛教祖庭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会议结束了,可她意犹未尽,又专门到草堂寺搜集整理一些资料。
"西安太厉害了,全国共有8个祖庭,西安就占了6个!"她对我说话的语气很凝重,让我觉得自己都快成了她的同行了。
净业寺
在西安的六大祖庭中,也只有净业寺在水一方,占据着沣浴口。落雪的山林中显得格外寂静。沿着陡峭的山路石级而上。山色纯净,石级上不时有猫咪叫着,跟着我一起走。这些猫都是以讨食为生。我将包里充饥的饼干拿岀来给它们吃,立刻不再叫了。山路上不时会出现一些玻璃框的宣传栏,里面图文并茂,都是宣传佛教的教义和做人的戒律清规,尤其几笔勾勒出来的漫画,意味深长。虽说山不高,但石刻居多,每走几步,总能看到让人清心凝神的石刻。
净业寺为隋代所建,由于地处偏僻,历代战乱较少殃及。现存建筑有正殿5间、东西禅堂、斋堂、伽蓝殿等,已非隋代原物。寺依山临涧,环境幽静,风景如画。院内古木掩映,阶下有一株名贵的"金丝吊蝴蝶树",树叶已经凋零,落雪压枝。
律宗因为创立于终南山,所以又称为南山宗。净业寺内竖有一通唐道宜律师遗迹碑,讲述了律宗创始人道宜的生平事迹。道宜,15岁出家,师从多位高僧,佛学知识非常渊博,尤精于律论。他一生著述220多卷,其中以有关律学的"南山三大部"最为著名。
道宜在这里创立戒坛,其教授戒义,弟子达1000余人,使此寺在唐代成为兴旺异常的名寺。在其他律宗派别相继衰败的情况下,独南山律宗一脉相传。著名的鉴真和尚就是道宜的再传弟子。
香积寺
香积寺坐落在终南山脚下的香积寺村。寺门雕梁画栋,流丹溢彩,法像庄严。正门中间石级上的雕龙栩栩如生,显得雍容华贵。这在西安众多的寺院里也是最显赫的山门了。进得寺门,一座大雄宝殿横亘在面前。磕头进香之后,来到寺院后,跃入眼帘的是清新淡雅的一座唐塔。塔顶因年久残毁,塔身周围保存有鞍形的12尊半裸古佛,雕刻精巧,实为珍品。塔底层四面有门,南门楣额上嵌有砖刻的"涅槃盛事"横额。塔身四面并刻有楷书巜金刚经》,字迹秀丽,笔力遒劲,让人叹为观止。在积雪的映衬下,唐塔造型简洁古朴,脱俗优雅,简直就是一位孤傲的冷美人。几年前曾来过香积寺,依稀记得寺院之外的东侧村口有一青砖小塔,孤单单地被封锁在院墙里。与一墙之隔的大塔为同一时间所建,相传是善导的门徒净业的灵塔,只是没有相关的文字记载罢了。今日再观小塔,依然被锁在院墙内,因为没有红墙绿瓦的衬托,落寞无声。
只要说到香积寺,就会想到唐代诗人王维的巜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足见当年香积寺的清幽静谧。
香积寺建于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是净土宗的二世祖善导法师的衣钵弟子怀恽为祭祀善导而营建的,被视为净土宗的发源地。寺名取意于"天竺有众香之国,佛名香积"一语。善导,也称光明和尚,俗姓朱,山东临淄人,生于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圆寂于唐永隆二年(公元681年)。幼年于密州出家为僧,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去并州(今山西太原)石壁山玄中寺拜访高僧道绰,深谙《观经》的奥妙。唐贞观十九年,道绰圆寂后,善导到长安传播净土宗30年,拥有大量信徒。净土宗提倡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可到"西方净土"的极乐世界。由于教义简明,修行简便,故为各阶层所接受,影响极大。
善导大师的著作巜观经疏》于公元8世纪传入日本。日本僧人法然又根据此经创立日本的净土宗,广泛传播于日本各地。目前,日本约有四五百万人信奉净土宗,且以香积寺为祖庭。
日本净土宗信徒对善导大师极为尊崇。今香积寺所供奉的善导大师像、佛像、庄严具宝盖、供桌、木鱼、石灯笼等,都是从日本运来的。1980年5月14日,善导大师圆寂1300周年之际,日本派遣200多人的代表团,为大师举行了隆重的大法会。
善导大师一生著述颇丰,留世的作品有五部九卷,奉为金科玉律,崇敬如经。印光大师曾赞言:"净业行人之指南。"
善导大师语录言简意赅,至今仍然广为流传,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和"既见弥陀,即见十方佛也"等。当然我更喜欢大师的"努力努力,勤而行之,常怀惭愧,仰谢佛恩"。
大兴善寺
隐藏在闹市区的大兴善寺,如今已修缮一新。十几年前我曾烧过一次香。虽说它是密宗祖庭,算是皇家寺院,但经过"文革"的洗劫后,已经损坏严重。"文革"后又得以恢复重建。
大兴善寺不仅是因为不空和尚的名气,也更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地方。隋唐时期,长安佛教盛行。许多印度来长安传教及留学的僧侣,在兴善寺内翻译佛教经典和传授密宗。隋文帝杨坚开皇年间(公元581一600年),印度僧人那连提黎耶舍、闻那崛多和达摩笈多,先后来长安,在寺内翻译佛经59部278卷。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四年至八年(公元716一720年),号称"开元三大士"的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到此传授密宗,大兴善寺因此成为当时长安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和中国佛教密宗的发源地。不空和尚,是北印度婆罗门族人,15岁出家,拜印度高僧金刚智为师,20岁受具足戒。不空和尚在唐玄宗、肃宗、代宗时被尊为灌顶国师。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不空圆寂于大兴善寺。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为不空和尚刻立了"唐大兴善寺大辩正广智三藏国师之碑",记叙了不空的事迹,是西安碑林的唐代名碑之一。不空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并称为我国古代佛教四大翻译家。
大兴善寺平日里香火𣎴断,尤其到了节假日期间,更是香火缭绕。
青龙寺
每年春天,位于西安东南乐游原上的青龙寺,在樱花盛开的时节,春色满园,姹紫嫣红,青龙寺成了游人踏青赏花的好去处。9年前的2007年4月初,我青年时期的至交申女士带着一双儿女由上海来西安春游,我陪着他们到青龙寺赏花。我原以为这不过是一次乐游原上的郊游,想不到令他们一家人感慨万分。也许是这块土地太厚重,申女士在空海纪念碑前陷入沉思。我不禁感叹,时光匆匆逝如水,当年的少女天生丽质,美艳惊人,她的身后总会留下赞赏的目光。那些青春岁月已然过去,早已定格成记忆里珍藏的一幅美丽的片段。尤其是这一双稚嫩的孩子,他们虽然只是四五年级的学生,可是他们对唐朝的历史文化却颇有兴趣,并争先恐后为我朗诵李商隐的巜乐游原》。姐姐背诵出上句"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时,弟弟很快说出下句"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这是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遗产,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兴趣。这两个孩子对青龙寺饶有兴致,回上海后又各自写了作文,并嘱咐他妈妈一定要寄给我。时光荏苒,如今这两个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了,不知道还曾记得乐游原上的樱花否?
这千余株樱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日本引进的。我在没有去日本之前,这是我见过的最大面积的樱花园。后来我游荡过日本之后,虽说日本的樱花遍地都是,尤其是富士山下的樱花成了点缀。但在京都的大街小巷,五颜六色的樱花点缀着满街的唐式建筑。京都为日本故都,又名西京。公元794年,在地势险要的京都盆地内,仿照7世纪中国唐代长安城的建筑式样,在此建立新都,并命名为平安京,意为和平与安宁。1467年毁于战争,后经安土桃时代重建。京都城市道路呈棋盘状,贯穿南北的大街朱雀大道将城市分为左京和右京。京都的寺院建筑与西安的一脉相承。青龙寺的建筑尽管是后来恢复重建的,但仍旧保持着唐朝的风格,如朱漆木质的云峰阁和惠果、空海纪念堂及空海纪念碑等。我有点喜欢上京都了。京都就像一位温婉的大家闺秀,当我看到处处可见的寺庙与神社时,似曾相识,这不是西安的青龙寺吗?在樱花掩映之中的青龙寺,的确与京都的寺庙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历史悠久的大唐建筑让人感到震撼和亲切的同时,不禁让我有点儿忧伤,感到可悲。我在箱根与几位日本人聊天时,当得知我是从西安来的游者时,他们用汉语高兴地对我说:"青龙寺!大师!"
青龙寺是墙内开花墙外红。青龙寺是日本人心中的圣寺。
青龙寺始建于隋而盛于唐,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密宗祖庭,唐朝佛教真言宗祖庭。青龙寺是唐代密宗大师惠果长期驻锡之地。惠果在密宗方面的成就斐然,声名远播。当时日本派许多僧人到中国求法,其中著名的"入唐八家”最澄、常晓、空海、圆行、圆仁、恵远、圆珍、宗睿中除了最澄、常晓二人外,其余六人都在青龙寺向惠果学习过"密法",其中最著名的是空海和尚。
空海,号弘法大师,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入唐后,跟随惠果学习密宗真谛,恵果赠法号"遍照金刚"。由于学业突出,空海不到两年就学成回国。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空海在高野山建造金刚寺,创立真言宗,成为开创"东密"的祖师。所以,日本"密宗以中国的青龙寺为宗祖圣地。他回国时还将唐朝先期的灌溉技术和毛笔制作方法传到日本,促进了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
空海谥号"弘法大师",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高僧和博学家。在现今的日本,"大师"一词多专指空海。日本有句老话,"弘法夺‘大师’之名,秀吉夺‘太阁’之名,玄奘夺‘三藏’之名",可见空海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
北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青龙寺即遭毁坏,渐不为人知晓。1963年起经过多年考古发掘,在原址上建起新的青龙寺。
天色向晚,我独自来到青龙寺。樱花树叶早已凋零,没有樱花陪衬的云峰阁和空海纪念碑,在雪地里显得更加空旷了。我不知道为什么在乐游原上总会让人产生一种怀旧的情绪?我莫然地怀念起曾经与我一起在青龙寺踏青赏花的那些朋友。最令人伤感的还是一位叫戴菲的朋友。我们曾是三十多年前在玉门油田的同事。她于八0年代后期调入中原油田。30多年后的2009年4月初,我们在西安重逢时,正是樱花盛开的时候,我陪她在青龙寺游园赏花。她的兴致十足,对西安和青龙寺大加赞赏,在怒放的樱花中,她那一丝丝期许或浅浅微笑里,找不到时间流逝的痕迹。殊不知,天有不测风云,她于5年多后的2015年元月,因患胆管癌晚期而溘然辞世。就在她去世的十几天前,还通过微信发来我曾为她在青龙寺拍得几张照片,说这是她一生中最喜欢的地方,因为有醉人的樱花。
佳人已逝,香消玉殒。此时未醉已使人悲伤,只有独自站在暮色苍茫的乐游原上,吟杜甫的《乐游园歌》中的末尾两句:“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兴教寺
沿着华严寺往南行走大约四五千米即到兴教寺。兴教寺又称"大唐护国兴教寺",建于唐高宗总章二年(664年),是为供奉纪念唐代著名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法师的灵塔所建。后其弟子窥基和圆测也长眠于此,灵塔陪侍左右,兴教寺由此成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中国佛教八宗法相宗祖庭之一。进入慈恩塔院,三塔呈"品"字型参差耸立在苍柏翠竹之中,营造出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感觉。尽管我是第三次来到这里,这种错落有致的排列组合让我觉得非常有立体感,周围的粉墙黛瓦和夹杂在其间的竹林会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当我逐渐平静下来时,才发现中国最美的寺院就在眼前。难怪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式塔。清同治年间,寺内除3塔外,全部建筑毁于兵火。直到民国二十八年,重新修建了塔亭、大殿、藏经楼、山门等。兴教寺现由殿房、藏经楼和塔院三部分组成。
和法门寺一样,玄奘墓塔下可能也藏有千年地宫。玄奘自印度取经归来后,所带回的珍宝有可能藏于玄奘墓塔下的地宫内。据史料记载,唐太宗贞观十九年,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后,带回大量佛舍利、上百部贝叶梵文真经及八尊金银佛像。为了供奉和珍藏带回的佛经、金银佛像、舍利等宝物,经朝廷批准,玄奘亲自设计建造了玄奘墓塔。但直到现在,玄奘所带回的珍宝到底珍藏在哪里,却无人知晓。古塔地下一般情况下都有地宫,由此推测,玄奘墓塔地宫里极有可能藏有玄奘当初带回的珍宝。
对于这样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却在2013年初春发生了兴教寺事件。当时兴教寺正在积极申遗。我于3月初也来到这里踏青游玩。担心申遗成功后,再看不到原汁原味的兴教寺了。因为当时媒体报道称,为了积极配合申遗,西安有关方面将对兴教寺进行大规模拆迁。由西安市长安区招商局发布的公开信息显示,"西安兴教寺旅游区项目"的目标是对"兴教寺周边区域实施综合利用,以兴教寺为景区核心,建设一个融旅游、文化、商贸、园林、观光、休闲度假、宗教体验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西安的"曲江模式"是"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即先在历史文物附近圈地,炒作文化概念,然后进行招商引资,打造项目使得地价升值。这几年间西安大雁塔周边的曲江和周至县的楼观台等大兴土木,将一个好端端的人文景观打造成了商业化的运作模式,成了不伦不类的东西。僧人有抵触情绪,因为他们面临着搬迁的困扰,建于民国初期的僧人宿舍等都在拆迁范围。陕西指东划西的人太多,想让兴教寺包装升级,打造成法门寺甚至比法门寺更堂皇的皇家寺院。僧人们恼怒了,甚至声称要退出申遗项目。此时引发了佛教界、文化界等社会各界人士及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网民们纷纷谴责,最后迫于压力,整修工程只好胎死腹中。
寺院本是清静之地,是一片净土。现在经过开发和包装的寺庙,金碧辉煌,一派宏大的场面,红灯酒绿,早已经失去了宗教文化的精髓,误入一种怪圈,成了政客们炫耀所谓"政绩"的政治资本!
愿兴教寺事件不再发生。阿门!
清凉寺
坐落在凤栖原上的清凉寺,始建于隋开皇元年(581年)。文革期间遭到严重损毁。1996年寺院在原址上开始修复建设。清凉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默默无闻。风水轮流转,到了公元2005年4月30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阔别出生地六十一年后重回陕西,并携家人按照中国传统礼仪祭奠祖母,以了却六十多年来连家没有子孙回来扫墓的遗憾。早在1937年,连战的祖母沈太夫人随儿子连震东一家来到西安,四年后因病去世葬于清凉寺外。
2007年9月5日和2009年4月3日,连战携夫人再度前往清凉寺祭拜祖母。连战执笔写下了"璞真纳清凉,福地洞天有圣泽"的题词赠予清凉寺,并向寺院捐赠1万元人民币善款。而寺院方面则向连战赠送了一套白玉宝瓶,寓意基业永盛。从此以后,清凉寺香火旺盛,成为香客游人求财保平安的好去处。许多外地游客,一到西安就四处打听清凉寺。
现如今清凉寺被已经建成的清凉山森林公园环绕四周,在不远处就能听到从清凉寺传来的钟声。当我漫步在曲径幽深的公园内,进入清凉寺时,寺院里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修复工程。除已建成的大雄宝殿、僧寮、教学楼、讲堂等外,山门殿、天王殿等建筑也将于明年底完工。
大雄宝殿内香火不断,游人和香客络绎不绝,进出的僧人都会主动与客人打招呼,示意问好。
荐福寺
虽说小雁塔建在荐福寺里,但说起荐福寺,许多人不知道,但要谈起小雁塔来,西安人都知道的。小雁塔,建于唐代景龙元年(公元707年),是典型的唐代密檐式砖塔。荐福寺在唐代,一直是长安城中著名的佛教活动中心。据说早在寺院建成初期,武则天就度僧200人在此活动,这是荐福寺的第一批佛教徒。唐中宗至唐玄宗时期是荐福寺佛教活动的鼎盛时期,律宗、华严宗、密宗、禅宗等宗派的大师纷纷在此弘扬佛法,其中最著名的是义净。
义净,在37岁时,沿海路西去求法,在外游历25年,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唐武周证圣元年(公元695年),义净带着400部梵文佛教经典返回洛阳,并于9年后来到长安。朝廷在荐福寺特设译经院,让义净住持。义净一生从事翻译工作11年,期间在荐福寺译经就达7年之久。可以说,他翻译的56部、230卷佛经的大部分是在荐福寺完成的。义净翻译的经书,涉及华严宗、律宗、密宗等流派,被称为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之一。荐福寺也因为义净而成为长安城中重要的翻译场所。
荐福寺和律宗也颇有渊源。当年营建寺院的负责人之一道岸,是律宗之祖道宣的第二代弟子,在当时被誉为天下400余州的"受戒之主",也是唐中宗的受戒师。在道岸的弟子中,以鉴真和尚最为有名。鉴真后来东渡日本,传播律宗,被誉为日本律宗的创始人。
古观音禅寺
位于终南山脚下的古观音禅寺,坐落在罗汉洞村的尽头。秋末初冬,这里人头攒动,游客络绎不断。来这里的游客不是烧香祈福的,是来赏落叶的。在寺院南端的坡下,有一棵由李世民亲载的古银杏树,风吹过,树下金黄。11月22日,西安下起了初雪,风雪交加。一夜间金叶落尽,黄金铺地的树下被白雪覆盖了。这天一大早,我就来到了观音禅寺。有几位零星的游客,本来是想看雪后的风景的,金叶加白雪更富于诗意。可是风吹过,雪花飘过,什么都没有了,一片凋落的样子,秀长的树枝上几乎光秃秃的。当然这又是另外一种景象,银装素裹下的丹墙雪顶分外迷人,屋檐下有了白雪的映衬。游客们叹着气走散了,这棵古树又孤零零地矗立在雪中,喧闹的寺院恢复了平静,观音殿堂内空无一人,但在门外的回廊里,一位年轻的僧人正在抄写佛经,俨然已经沉浸在禅修的世界中。
雪飘落,走出观音禅寺的山门,村口上不见行人踪迹,开农家乐的店铺饭堂也关起门,只传来狗的吠声。
这正是: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清真寺
在我没有去清真寺之前,总以为西安的清真寺与其它的教堂大同小异。当我来到位于西安西大街鼓楼西北角化觉寺巷的清真寺时,我才晓得西安的回民小吃街仅仅是穆斯林文化的一部分,只有来到化觉巷清真寺,才能真正体会到穆斯林和伊斯兰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因为清真寺在大学习巷清真寺的东边,故又称"东大寺”。进入寺院时,大约是下午四五点钟,隆重的穆斯林礼拜仪式刚刚结束,信徒们正陆续往外走。
这是一座呈长方形的伊斯兰教寺院,始建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后经各代整修扩建,现建筑多为明代风格,尤其在楼、台、亭、殿的布局上紧凑和谐,庄严肃穆,经过千余年的演变和整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古建筑群。寺院自东向西有四进院落,规模宏大,布局严谨。
清真大寺第一进院落内木质大牌坊与对面的砖雕大照壁交相辉映。大牌坊异角飞檐,斗拱层叠;大照壁朴素简洁,高雅明快,别具风韵;第二进院落中央竖立牌坊一座,为三间四柱式,东西有踏道,绕以石雕栏杆;石牌坊南北两侧各竖立冲天雕龙碑一通,一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冯从吾所撰《敕赐重修清真寺碑》,碑阴镌刻宋米芾手书"道法参天地"5个大字;一为清乾隆三十三年《敕修清真寺碑》,碑阴镌刻明礼部侍郎董其昌手书"敕建礼拜寺"5个大字。第三进院落入口处为敕修殿,是寺院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座殿宇,单檐歇山顶,朱门映柳,砖雕银饰,门上悬挂"敕赐礼拜寺"金字横匾,同为董其昌手书。殿内有阿拉伯文"月碑"一通,其内容记载了伊斯兰教斋月计算方法。殿后院中央有省心楼,也就是邦克楼,为八角三层三重檐港尖顶,木结构。第四进院落最耀眼的是巍峨壮观的礼拜大殿,单檐歇山式,屋顶覆以蓝色琉璃瓦,殿内天棚藻井彩绘蔓草花纹套刻经文百余幅,四周镶嵌着大型木板雕刻中、阿文《古兰经》各三十幅,是目前世界伊斯兰教寺院极为罕见的巨型《古兰经》雕刻艺术。全寺气势恢弘,精巧浩繁,令人赞叹。寺院内有许多珍贵的树木花草点缀其间,连枝交映,流芳吐馥,如身临幽谷,烦嚣尽涤。
我曾参观过许多国内外的清真寺,如比较有代表性的新疆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大寺,是一个有着浓郁民族风格和宗教色彩的伊斯兰教古建筑群,大门用黄砖砌筑,白石膏勾缝,看上去线条清晰,非常醒目。尢其是门楼两旁耸立的那两座不对称的宣礼塔,塔顶均立有一弯新月。这是伊斯兰教颇有代表性的建筑,在国内外常见。而西安的清真大寺却是最奇特的,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它融我国古代建筑风格与伊斯兰教寺院特点于一体,具有鲜明的特色。它在国际上也很有名。20世纪30年代,法国编导的导游手册《中国》,就把西安清真寺列入其中。西班牙一位学者这样评价说:"在我参观过的许多国家的穆斯林寺院中,只有中国西安的清真寺能和西班牙的高河达坝清真寺媲美。"
城隍庙
在老西安人眼里,这是卖小百货的地方。逢年过节,大人带小孩买年货,也忘不了烧几柱香。我有时候去西大街游逛,也进去看看。这次专门来到城隍庙拜访,还是感触颇多。
在西安西大街大学习巷东侧耸立着一座仿明清建筑风格的大牌楼,重檐歇山卷棚式屋顶,五架梁结构,屋面为五脊六兽,巨型粗大的红色门柱四周加撑12根辅柱。
门牌楼正反两面的两块大匾额上分别书写着"都城隍庙"和"你来了麽"。这八个字方正茂密,笔力浑厚,挺拔开阔雄劲。这几个字显然是选自颜真卿的真迹楷书。
这是都城隍庙的大牌门,气势恢宏,让人赞叹。西安都城隍庙,也是天下三大都城隍庙之一,与北京、南京城隍庙齐名。
由大牌楼往北进入庙街,甬道两侧皆为经营小百货的商铺。穿过熙熙攘攘的甬道,迎面而来的是文昌阁和财神殿。文昌阁明柱上有楹联一幅:
"世间数百年大家无非积德,
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财神殿前有两位年轻人正在烧香拜财神爷。过了财神殿是一座小广场,戏楼建在广场北南侧,分南北两面,门两侧一幅楹联:
"天堂有路凭善入,
地狱重阁由恶通"。
戏楼旁有几拨人正在下象棋,引来不少围观者。
广场北侧是一座牌坊,牌坊南面横额上有道光十八年所书四字"有感有应",横额上方悬挂一巨型算盘,上面写着"人算不如天算"。
牌坊正对面是重建于清朝雍正元年的都城隍庙主殿,蓝色琉璃瓦覆盖,殿外檐下悬挂五方匾额。殿前有清光绪十三(五)年所立"重修陕西都城隍庙二门、钟鼓楼、东庑乐楼捐资题名记"。殿内供奉城隍神及两侧诸神。
城隍庙呈南北走向,为正方形布局,这里不仅是善男信女烧香祈福的地方,更是城内老百姓休闲娱乐场所,人气旺盛可谓西安第一。城隍庙曾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
广仁寺
在西安城内的西北角,有一座广仁寺,也是西安市唯一的喇嘛教黄教寺院。当我迈入广仁寺的大门时,却被寺内繁荣的景象所吸引。
广仁寺坐落在玉祥门内的城墙下。厚重的城墙映衬着寺院的红墙绿瓦,成为都市中的一道风景。山门内的照壁是庙字的第一道屏障。影壁宏大气派,是皇家寺院的特征。壁顶用砖叠涩出檐,壁正中饰以浮雕团龙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为砖雕中之上品,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寺院坐北朝南,呈正方形,布局严谨,中轴线分明,左右配房对称。广仁寺布局奇特,自前向后逐个减低,在寺院建筑中很少见。一般寺院是自山门到后殿高度逐个增高,形成前低后高之壮观气势,这在西藏很普遍,如布达拉宫等。
广仁寺是清圣祖康熙皇帝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末,巡视西部边陲时,御批在西北重镇西安创建的,旨在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政权统一。西藏、青海、甘肃等地信仰藏传佛教的喇嘛、活佛、上层人士及僧侣进京时,也经常在广仁寺居住、挂单。
300年来,作为陕西唯一的藏传格鲁派寺院,也是中国唯一绿度母主道场,广仁寺深受官方和社会名流的重视。康熙皇帝曾为寺院题"慈云西萌"。乾隆皇帝曾题"佛道圣地"。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来西安时,也曾题"法相尊严"等匾额。他们还分别亲赐寺院唐开元镏金卓玛佛像、汉白玉莲花缸、楠木龙床(班禅、达赖临寺时曾坐此床)等。佛教上层人士如章嘉活佛、九世班禅、达赖,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程潜等社会名流也曾为寺院题匾留念。现在悬挂在山门上的"广仁寺"匾额,是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的。
寺院里的信徒三步一拜,随着一个个台阶叩下去,似乎让我又回到了西藏,看到了匍匐于寺庙或路上虔诚的灵魂,使我耳濡目染,心灵在一次次被涤荡邪祟,感悟着生命的轮回……
八仙庵
来到西安的十几年间,每次春节期间都会有朋友邀请我去八仙庵请财神,保佑平安健康。我要么去外地旅游观光,要么以其他借口推脱。心想,那闹哄哄的场面,我又何必再去凑热闹呢?许多人竞相赶早,争着到八仙庵上第一柱香,认为这样可带来好运。年三十晚上吃过年夜饭,许多人开始陆续来到八仙庵排队,场面十分火爆。
当我这次真的去了一回,才委实让我对八仙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位于西安市东关长乐坊的八仙庵,是西安规模最大的道教庙庵,为宋代所建。快走到庙门时,两座长长的院墙形成了一个深胡同,墙角处都是摆摊的算命先生,有身着道袍的,也有穿着便装戴圆石头镜的,不伦不类的,各种装扮的算命"大仙"搭讪路人算命,算婚姻,算财运,看阴宅,看阳宅,可谓无所不能。真有点儿瘆得慌,我赶紧加快脚步进入庵内。庵前两座砖砌的大牌坊,对面照壁上刻有"万古长春"4个大字。整座庙庵呈长方形,从山门到后殿共有三进。第一进为面阔5间的灵官殿,供奉道教护法神王灵官,两边配有青龙、白虎二神。道教认为灵官为天上的纠察之神,道观在山门塑其像,意在扶正祛邪,保山门内外清净,信士平安;第二进分前后两殿,后殿面阔5间,供奉八仙的泥塑彩绘像。八仙是道教中重要的神仙,即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民间广泛流传"八仙过海"、"八仙庆寿"等故事。殿门正面悬有"宝录仙传"四字匾额,为清末光绪皇帝避难西安时所写。第三进大殿共5间,名曰"斗姥殿",殿门之上悬挂有慈禧太后所题"洞天去籍"匾额,殿内供奉斗姥元君和十二星君像。据说,如果能够在庚申、甲子日来此殿膜拜,便可消灾解厄、增福延年。东西两面有跨院,东跨院为吕祖殿、药王殿和送子娘娘殿。"吕祖"即吕洞宾,号纯阳子,传说他在唐代两次考进士都没有考中,最后随汉钟离学习道法,汉钟离教他"延命之术"。药王殿也称"太白殿",供奉药王即唐代名医孙思邈,道教尊奉他为"神仙药王"。西跨院是监院,为道士居所。
据一位道士说,八仙庵自建立以来,吸引了不少善男信女,香火极盛。每年农历4月14至16这3天是八仙庵的传统庙会,更是香客云集,热闹非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