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小城,自跨入二十一世纪到现在,十八年的时间,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价格涨幅最大的莫过于房产。房产这个东西,拥有它伤本,没有它伤心。十八年前一平八百五十元,现在一平八千五百元,整整十倍的涨幅,让人既爱又恨!
茶余饭后,小城人总爱津津乐道于哪哪小区的房子怎样,房价又涨了多少。这时候,时不时的,就会有人悠悠说道:“哎,我们小城最好的小区,你们知道是哪吗?是凤形山庄小区啊,那可是一块风水宝地!”
别人何出此言?首先源起白云山上的白云寺。
白云山,位于小城西北三里,西津河北岸。曾经的白云山,山上古树参天,植被茂密,风景优美。山体不高,然矗立在西津河边,显得格外巍峨挺拔。
西津河清澈的河水依山而过,流至此处,形成深水潭。因山名为白云山,潭名亦称白云潭。清晨,潭水水面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水面瞬间形成雾气,越来越浓,腾腾而起,整个水面一片白色,并向四周弥漫。古树林中,玉带般的云雾缥缈其间,如梦似幻,仙境一般。
白云潭不知何年何月,何方僧人来到白云山,始建白云寺,这些都无从考究。有史记载只源于唐。唐朝相国裴休任宣歙观察使、宣州刺史时扩建此寺庙,邀请著名高僧黄檗希运禅师来此佛法,四方僧俗香客数万人前来白云山听其讲经说法。
相传,上山道路中的台阶石被踩断数块,石阶两旁亦踩出数尺宽的两条人行道,白云寺名噪一时。此后,白云山佛事昌盛不衰。
唐睦州刺史许浑赴任途中经过小城,游白云山时题诗《白云山》——“一片白云千丈峰,殿堂楼阁架虚空。山僧不语卷帘坐,遥看世间如梦中。”将白云山云的缥缈、山的险峻、寺的宏阔、僧的宁静描写得淋漓尽致妙不可言。
北宋治平年,白云寺赐额“奉圣寺”,又称“奉圣禅院”。宋代小城溪氏之子曾在奉圣禅院学经习法,后来成为一代高僧,北宋钦宗皇帝封其为“佛日大师”,南宋孝宗皇帝封其为“大慧禅师”。
朱元璋于元朝至正十七年四月攻下小城后,率众人到白云山奉圣禅院朝拜。他细观禅院,那一株株古老的柏树、檀树、椿树与松树,在屋檐边枝叶四布;那一簇簇的鲜花香草、箭竹布满了台阶两旁;鳞次栉比的殿阁楼台仿佛在虚空的云上建构;距地面五丈高的宝塔,雄伟壮观;悬挂在塔上的铜铃,随着微风的吹动,发出阵阵悦耳的铃声;方丈和众僧的诵经之声在梁间久久回荡。朱元璋在心中暗暗称绝。
他乘兴登上宝塔憩游,僧人献上味香醇厚的贡品鸦茶。他边品茶边欣赏美景:只见宝塔周围的浮云似触手可抚,山下悠悠的潭水映出清翠欲滴的竹林,远处簇簇霞光连着连绵起伏的群山。他感到这比自己出家的皇觉寺远胜十倍也不止,心中感慨,脱口说道:“奉圣寺不同一般,这山亦叫奉圣山更好!”
明朝开国后,白云山便称为奉圣山了。明嘉靖年初,奉圣山下又建造了一座九孔石拱桥,长四十丈、宽二丈、高四丈,名同人桥。桥上建廊,人在桥上行走,风雨无阻。桥的建成更衬托了奉圣山的优美。
明嘉靖年进士李先芳,来小城视察,见奉圣山风景优美,欣然题诗《经西津渡》,曰:“万壑松涛泛翠湍,绿阴清画不胜寒。虹桥倒跨西津渡,五马如龙水上看。”
古寺、廊桥、云楼、名僧使奉圣山声名远扬,成为明清时期小城十二名景之一,香客游人慕名纷至沓来。奉圣寺为小城历史上佛事最为昌盛之地。
同人桥于清康熙八年,被大水冲塌,之后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屡毁屡修。道光三年,同人桥为洪水摧毁,桥址成为西津古渡口。奉圣寺毁于晚清兵火。
民国初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后,“奉圣山”改为音似意不同的“凤形山”。在这之前,民众已别称奉圣山为凤形山了,民国时期小城人徐云涛有诗为证:“斯山误愽凤形名。”凤形山为民国时期小城八大风景之一。
白云寺虽已不在,但白云寺曾经的香烟袅袅、香客云集,奠定了这里祥瑞之地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