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杨伯峻《论语译注》:
孔子说:“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任何一群人,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中有“贤”者,也有“不贤”者。孔子的态度是:见贤思齐,就是心向往之;见不贤而内自省,就是引以为戒。
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有他的“善”处,也有他的“不善”处。孔子的态度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就是从善入流;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勇于纠错。
“见贤思齐”是人们学习、修身、进学的最好方式之一。贤人是德才兼备者。荀子讲:“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古人说身教重于言教,就是因为身教具有真实性因而有示范作用。
如何能够“见贤思齐”呢?孔子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求仁无须好高骛远,可从身边开始,从自己做起。儒家讲究修身从孝悌起步,学乡里之贤者,然后再向外推,如孟子所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可以推到很远很高的境界。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是向周边人学习,随时随地学习。这其中要注意所谓一般众人和贤人君子的区别常常不是很分明的。很多平凡人,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看到他们身上“贤”的品质,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优点。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而对于缺点,则要警惕。
孔子还有一句话:“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这是更进一步讲,你一定要在善与不善、贤与不贤之间做出鲜明的选择,形成好的道德习惯和反应的敏锐性,看到好的,要老是觉得追也追不上;看到不好的,好像热水烫你的手,赶快缩回来,生怕受损伤。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过,观察学习或者说榜样学习,是社会成员获得某种行为方式的途径。这是“见贤思齐”的现代实现方式。
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无尝试学习。班杜拉认为,人的一切社会学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
班杜拉认为凡是能够成为学习者观察学习对象的,就可以称之为榜样或示范者。榜样不一定是活生生的人,他也可以是以符号形式存在的人(如影视中的人)或事物、动物等,班杜拉认为榜样有三种形式:
活的榜样,具体的活生生的人;
符号榜样,通过语言或影视图象而呈现的榜样;
诫例性榜样,以语言描绘或形象化方式表现某个带有典型特点的榜样,以告诫儿童学习或借鉴某个榜样的行为方式。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榜样学习是学生价值学习的重要途径。榜样学习的心理机制就是:认知榜样——认同榜样——与榜样情感共鸣——仿效榜样——固化行为。在所有价值教育领域,榜样学习都是极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观察学习的第一个过程是注意过程。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榜样常常是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更有权力、更成功等。只有所树立的道德榜样具有典型性,青少年才能够将榜样的行为记住,并以符号的形式将其保存在记忆中,从而观察学习的保存过程、动作再现过程等得以相继开展。
榜样要能够贴近青少年,应树立多种类型的榜样来满足青少年的需要,要多树立同伴类型的榜样,因为青少年更愿意采纳同伴而不是成人的标准,同伴的低标准更易达到,同伴类型的榜样拉近了榜样与青少年学生之间的距离,易于引起共鸣。
学校通常被视为儿童掌握知识、提高认知能力的场所,然而社会脑假说给出了另一种可能性——学校的首要功能可能是使儿童学会模仿一个更有能力的他者即教师。除了教师精心设计的教案、精彩的讲演和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之外,学生对教师的感知,比如学生认为教师是否可信、是否公平、是否值得尊重,是影响学业成就的最有力的指标之一。如果学生和教师建立起积极的人际关系,将教师视为榜样,这带来的益处可能是长期的,甚至能够抵消学生所处的家庭或社会环境带来的不利因素。因为学生在教师身上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是为人处世的社会准则以及学科品质,这使学生更少出现不良行为和负面结果。因此,教师应该成为社会示范者,成为一位有热忱、善激励和求证自己影响力的教师。
实际行动更具说服力。广大教师要在教书育人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不断淬炼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情操和品行,用点滴行动向学生传递真善美。
![](https://img.haomeiwen.com/i9283505/177181db96d1de5c.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