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初看《红楼梦》时,大家可能会觉得黛玉率真单纯、毫无心机,而且,说话尖酸刻薄,伤人而不自觉,是个与晴雯一样没情商、没算计的女子。
实际上,黛玉远比我们看到的要成熟精明得多。而且,为人做事也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能够知行合一,坚定不移地推行自己的计划。所以,即便说她是个目的性很强、“心机深重”的女孩子也不为过。
好在,她最终也如愿以偿地嫁给了宝玉,虽然在新婚之夜就“魂归离恨天”了,但她的目标却实现了。
至于高鹗续写的“调包计”,根本不存在,黛玉是嫁给宝玉之后才死的,宝玉后来又娶了宝钗,也就是说,宝钗是宝玉的续弦。
那么,为何说黛玉是个“心机深重”的女孩子呢?我们下面就来看看黛玉的“所作所为”吧。
1:黛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自己该依靠谁?
黛玉初进荣国府就感受到了来自二舅母的不友好,王夫人先是在凤姐对黛玉嘘寒问暖时,无礼地打断了她们的谈话,后又叮嘱黛玉:不要亲近她的儿子,离她的儿子远一点。还撒谎说“姐妹们平时都不理他的,你也别理他。”
而实际情况是,宝玉与自己的姐妹们是打成一片的,探春与之前的史湘云非常依恋宝玉,兄妹之间亲密的不得了。根本不像夫人所说的,姐妹们平时“不理他”。
当时的黛玉年纪还小,但越是年纪小,就越不会被假象所迷惑。她会清晰地感觉到谁是真心对他好,谁是虚情假意,假装亲切。
在荣国府里,真心疼爱她的也只有自己的外祖母。所以,黛玉只需要用心揣度外祖母的喜恶和心思就好了,至于其他人,完全没必要处心积虑地去取悦。即便放下自尊去逢迎,也未必就能换得到对方的真心。有一些关系,天生就是“敌对的”。比如舅母与外甥,婶子与侄子,以及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等等。
所以,既然明知无法跨越,索性不如各自为营。适当保持安全距离,更利于生存。
其实,黛玉是个极其善于察言观色、揣度人心的人。她第一次见贾母,就体现出了这种特质。
贾母问她读过什么书?她说自己读了四书,姐妹们都读了什么书?贾母说道:“她们读什么书呢,不过认得几个字,不做睁眼瞎罢了!”
黛玉从贾母的口气中判断出:贾母是不喜欢女孩子读太多书的,即便读了,也不该拿出来炫耀,应该懂得自谦。
所以,当宝玉再问妹妹读过什么书时,黛玉就说,没读过,不过略认得几个字。你看,黛玉小小年纪,多会体察人意啊?她不仅会体察人意,而且,还懂得察言观色,擅长模仿。吃饭喝茶时,她故意慢半拍,看其他人是怎么做的,随后再有样学样,以免贻笑大方。
这样一个心思细腻的女孩子,又怎会看不懂宝玉第一次见她就说——“这个妹妹我是见过的”意思?很明显,宝玉喜欢她,并且是一见如故,真心喜欢的。
而贾母此时的反应与王夫人截然不同,贾母见宝玉喜欢黛玉,非常欣慰,说道:“如此就更好了,这样就更加和睦了。”
接下来,贾母就把宝玉和黛玉留在自己身边,让他们在一起尽情玩耍,尽情亲近。以便培养他们的“感情”。
因此,黛玉也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外祖母是希望她与宝玉在一起的,是撮合的态度。而二舅母王夫人是不希望他们走得太近的,最好保持距离,谁也不理谁。
在这样的情况下,黛玉很快就分出了“敌我”和“亲疏”以及“真伪”。所以,接下来的日子里,黛玉紧紧跟随着贾母的步伐和节奏,揣度着贾母的心思与宝玉相处,既不会违逆了贾母的意愿,又换得了宝玉的欢心;真可谓是一举两得了。
2、贾母厌恶贾政与王夫人逼迫宝玉读书
黛玉后来发现,贾母是极其反对舅舅和舅母逼迫宝玉读书的,所以才一直护着。
随着在荣国府住的年深日久,黛玉也逐渐了解到了贾母的良苦用心,贾母不是不希望宝玉能登科及第,耀祖光宗,而是不希望“牛不喝水强按头”。这样硬逼迫他做他不喜欢的事,将来可能会出大问题。
宁国府那边有例子,荣国府这边也有例子。在宁国府那边,贾珍的父亲贾敬,当年就是学霸。曾经高中进士,金榜题名,可结果怎么样呢?居然看破红尘,出家修道了。
这边,贾宝玉的哥哥贾珠,十四岁就考中秀才,据说,读书很是用功。可结果又如何?结婚还不到三年,二十多岁就死了。
这两个活生生的例子,让贾母既痛心难过又忧虑不已。甚至,这成了贾母心中难以磨灭的伤痛和再也过不去的梗。
在贾母心里,读书好歹有什么要紧?只要孩子能平安健康、快快乐乐地活着才是最重要的。只一味逼迫他死读书,将来万一起了逆反心理,即便登科及第,倘若又步了贾敬的后尘,又能怎么样呢?
黛玉见贾母如此,自然也会随着贾母的意愿行事。不会违背贾母的意愿,逼迫宝玉读书或像宝钗、湘云那样——督促他研究什么“仕途经济学问”了。
这样善解人意的黛玉,贾母怎能不喜欢?“好孩子,看来也只有你懂的外祖母的心。咱们娘俩是一条心啊。”
对于宝玉而言,黛玉就更显得难能可贵:“还是林妹妹懂我,尊重我。当真是我的知己呀!”
在爱情上,黛玉是当之无愧的赢家,即便死了,也依然活在宝玉的心中。对宝钗而言,即便得到了宝玉的人,也无法得到他的心。
由此看来,黛玉的情商和智商比宝钗更胜一筹。早熟早慧的黛玉早就看透了:“想要抓住一个男人的心,先不要试图改造他。要不然,你连改造他的机会都没有了。只有先把他变成你的男人,才有机会让他慢慢渗透你的思想。”
而宝钗和史湘云就看不透这一点,总想拔苗助长,把一些世俗的东西和自己的主流价值观强加给宝玉。结果,不但没起到改造的效果,还被宝玉直接赶出来:“姑娘请到别处坐坐吧!我这里不欢迎你!”
在如此对比之下,是不是黛玉更“拎得清”、“小心机”也更深重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