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越读越云里雾里啦。第三章的标题为社会信念和判断。
开篇,作者提到,“我们戴着有色眼镜去观察和解释世界,人们承认先入之见很重要,但却没有意识到这种意识到这种影响会有那么大。”而且整章似乎都是在说这个事情。
整体感觉下来,本章心理学里的我们,继续玩儿着自己的双标,同时我们对一些事情的评价,判断,以及我们自己的行为,基本没什么逻辑可言,都会根据周围的环境,周围的人,自身的处境以及心里预设等等情况来决定,而唯独不是通过理性的思考。
一、心里预设的可怕
作者给了这样一张图。初看,他是什么表情呢?他是什么人?他性格如何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97818/b8ee9be2e2e3f12d.jpg)
心里研究者让大学生评价这个男人的表情,有一部分被告知他是盖世太保的领导人,对难民实施野蛮的生化实验。另一部分被告知他是反纳粹组织的地下运动领导者,拯救了很多的犹太人。
两部分学生分别给出了冷酷无情和面容慈善的评价。
我仔细看了一下这个人,当我认为他是纳粹分子时,他看上去很阴险,深藏不露。当我想象他是地下工作者时,我感觉他似乎在笑,包容且有深度。
真是太神奇了,蒙娜丽莎得微笑啊!而实际上,他可能就是个路人甲。
看到了吗?我们就是这样认识世界的。
事先告知与一名男性对话的是一位美丽的女性,这名男子规再的谈话中更加热情,事先告知老师某位学生智力超群,老师会对其格外关注并给予肯定,事先告知一位男老师是一个歧视女性的人,同学们会对与男老师的相处给予较低的评价。
而仅仅只是因为事先告知,即使对方是一位普通的女性,这名学生是名普通的学生,这位老师也没有什么歧视偏见。
二、 成熟和成长把我们变成了说谎的人
“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心态出现在我们的时时刻刻,我们通常不能客观的看待自己,别人眼中的我们比我们自己眼中的自己更加接近现实。有一句话恨形象的表达了这个观点,“有一个毛毛虫化茧成蝶之后会认为自己小时候是一只小蝴蝶。"
当我们回忆自己的过去时,我们就变得和旁观者一样了,过去的你,并不是现实中的你,我们几乎将过去的自己以及未来的自己看成占了我们身体的其他人。
我们经常自己欺骗自己而不自知,我们对自己过去的记忆会进行重建。
婚姻已变质的人回忆他们的婚姻从开始就很糟糕,
你对伴侣的看法越糟糕,你记忆中的他或她也就越糟糕。
每一代父母都在为下一代价值观哀叹,部分原因是他们错误的认为自己年轻时的价值观与自己现在的价值观很接近。
所以为什么那么多人的婚姻越过越糟,那些离婚的人回忆起来都是痛苦,实际上他们把很多美好的东西都忘记了,留下那些不好的印象在脑子里反复加固。
那些年被电脑、游戏机毁了的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依然顺利的成为了理解不了互联网、手机毁掉的下一代年轻人的中年人。
甚至于我们对自己父母的评价,都取决于晚年与父母的相处模式。过去的记忆在不断的重构和毁坏,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
三、我们都是顽固不化的
当面对一个艰难的决定时,我们经常要花很多时间来考虑,甚至连睡觉都在想这件事,然后,等着我们无意识的信息加工来的直觉结果。
看吧,你每次辗转反侧,难以抉择,最后在决定的那一刹那,确实因为直觉。真是可笑!
就是这样考直觉下决定的我们还特别的顽固。为什么那么多顽固不化的人,实际上不是他们顽固,是我们自己也很顽固。这个世界很奇怪,为什么有那么多价值观不同的人,为什么事实摆在眼前,还有人“冥顽不灵,顽固不化”。因为我们存在着一个"信念固着”的思维,我们的信念可以独立于事实之外而独活,就是这样。
看完本章,我就在想,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千千万万的人,正是因为有着这些不客观,不符合常理的思维,才交错复杂出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情感和不同的故事。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经历,我们是活生生的情感动物,而不是客观冷漠的机器人,这是我们作为人的基本,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研究心理学,为什么还要去追求客观呢?
作者说“社会心理学的目标是让我们了解自己思维的荒谬之处,以期我们变得更加理性,更加贴近现实”,也许我们应该用感性来建立情感,用理性来维护情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