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听到宅男宅女说自己有社交恐惧症,一个概念说的人太多,就会达成共识,时间长了就被默许,不挣扎,不作为,把一切症状都误以为理所当然,无法逆转的,比如青春叛逆期,中年危机,更年期等等。活活的被这些局部小众状况归纳定义了本可以提升的自己。
分享下我个人的一些真实经历,小学时期,胆小柔弱的我、被男生欺负,扔东西,男女同桌的课桌超过三八线就会挨打,被男生拿毛毛虫恐吓,吓得跺脚,那是时候极度讨厌男生,这些男生怎么那么邪恶呀?这种看不惯又打不过对方的咬牙切齿曾经充斥着我的童年。
直到上了中学,开始收到一些情书,还是那帮长大一些的小恶魔,咋有些阴魂不散的感觉呢,晚熟又胆小的自己曾经有一段时间,不得不把自己武装成男孩子,穿男性化的衣服,剪男性化的短发,这种故意标榜自己很强大的矛盾情结伴随了好几年的青春期。
一个好好的女孩子,偏偏要扮演一个假小子,后来参加工作,终于经济小独立了,又去剪那英式的爆炸丝丝头,穿破洞露膝盖的牛仔裤,让大年初一的父亲都没忍住忌口,凶巴巴的吼了我一顿。(老家大年初一,有不能凶人的风俗)
这另类的造型典型就是大人眼里的叛逆孩子,让父母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的好多年,母亲看到终于长发飘飘的我都会忍不住说,你看你留长发多好看,以前老爱留短发。我尽无言以对,默许了母亲的审美。
分享些许人生片段,想表达的是一个人看似异常的行为背后,都有他的底层逻辑及行为动机,如果当时的父母能了解孩子的心理,或许会给予正确的引导。
所谓的青春叛逆期不过是父母的不理解而已。
再谈谈近年来流行的社交恐惧症,在我的人生中有很长很长的一段时期,我都觉得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比如,不打麻将,不玩夜场,不喜欢参与人多的聚会,甚至不愿去任何人多的地方,别人都在急着谈婚论嫁的年纪,我却视恋爱为儿戏,要什么一纸为证,相爱不就足够。
好长一段时间,那种无法融入集体社会共识的价值观,所产生的孤独感让我觉得自己特么不正常,同龄人都开始步入正常人的轨道,按部就班的过上一种安稳的生活。而我继续在不务正业的路上狂奔,冒着别人不敢冒的险,做着别人嘲笑的梦,离人群越来越疏远。
直到三年前,进入两个付费社群,定投人生和007不出局的写作群,才有人间清醒之感,原来我并孤独,这里汇聚的都是一群不务正业且把副业经营成富业的人。每天谈论的就是读书,写作,健身,健脑,创富等话题。
不善言论的我找到了知己,彻底的否认了被自己定义的社交恐惧症,吃喝玩乐可以是社交,谈天论地,同修共进也同样是社交呀。
所谓社交恐惧不过是自己不愿违背让自己舒适的环境去迎合别人的需求而已。准确的说,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生活的圈子而已,恐惧也是有区分。要不然怎么会有,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差距。
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不过是彼此认知不同而已,两性的和谐要么是认知相同,要么是一方降纬配合,一方善解人意而已。
人生中大部分所患的疑难杂症大多不过是认知不够导致的不明,学习学习再学习是解决一切疑难杂症的根本。
芳芳日记:第583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