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书博
《絲瓜》
(一)
9岁那年,我家从朱沱古镇正街搬到了街背后,新地址叫李家院,这是一处清末時期的四合院建筑,含正厅和左右两厢房,小院用土墙围着,中间垻子由三合土铺成。李家院据说以前住着一位叫李金傲的小地主,小院很简陋,没有什么雕花之类的门窗,属于简易木头串架青瓦房建筑。
院内住有四户人家,我们住中房,站在院内,正面能看到长江对岸的仙女山山顶,回头也能看见二郎山的半山腰。
清晨,太阳从仙女山冉冉升起,正午又缓缓经过小院院坝,慢慢地夕阳落在了二郎山上。院坝中,三根竹子捆绑的支架上晾衣杆左右横跨,一串串青蓝二色的衣服,在晾衣杆上横搭竖搭。
院内有无花果树,春芽树,泡桐树和小草。没有鲜花的小院,绿色则是这个小院清纯的味道。
小院有一亩左右的菜地,由一户姓刘的老太太种植,种有牛皮菜四季豆茄子南瓜,紫色的胡豆花围着菜地,引来几只蝴蝶前后打望。
小院后门有一口开敞式水井,水面2平方米,井深1.5米,有三步窄石梯下井,泉水长年不断,冬暖夏凉,清新的泉水,有点甜的味道。
水井离饭锅就两米距离,可以直接从井里取水煮饭,母亲说,井水饭吃了长生不老,教育我们要珍惜泉水,要爱护小院的水井,随时保持井水的纯静味道。
(二)
搬到小院后,只有母亲最忙,她一边做事一边说,这里好啊,离长江远些,免得你们三弟兄下河洗澡,小孩子游泳不安全。这里有水井又不用挑水,房子又宽又清静,最适合你们锻练身体和学习了。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养猪和种菜,多好啊。
母亲说到做到,马上去买了絲瓜秧,在屋檐下的土坎边和屋背后的斜坡上种上了絲瓜。我母亲是乡下人,知道种什么最好。
小小的菜苗,在母亲的细心呵护下茁壮成长,松土施肥,浇水搭架,絲瓜苗快乐地生长,絲瓜藤有的走上搭好的菜棚,有的缠绕着草绳往前疯长,一片片六角的絲瓜叶,都争相与阳光合照,叶中蕴藏的瓜花,在夜晚作好一切准备,清晨开出美丽的黄花,花的后面有瓜蒂,长大后就是絲瓜。
好多哦,一条挨着一条的絲瓜,呼呼地长大,就象一串串大鞭炮,母亲笑了,絲瓜争气,愿意回报她的辛劳。我们笑了,第一次摸到了母亲种的絲瓜。大家开心地笑了,我们全家可以吃到最新鲜的絲瓜。
每天清晨,我总要去看看絲瓜,晶莹的露珠滋润着瓜身,阳光却要露珠让道,绿色的瓜享受着雨露与阳光,长成后成为口中的佳肴。
母亲做的絲瓜菜品真多,炒的有清炒青椒和泡椒,汤类有絲瓜肉片汤丸子汤豆腐汤素瓜汤,不管哪种味,菜汤全部在我们口中消失掉,那一刻,会看到母亲由衷的微笑。
(三)
每年仲夏开始,母亲就要开始选留絲瓜种子了,她把应该留种的絲瓜套上红线,让瓜慢慢变老,秋天收获最好的种子,来年瓜秧茁壮。年复一年,絲瓜陪我们慢慢长大,母亲却一年年变老。
此后,我们长大,当了知青,也带着母亲的絲瓜种子,在农村生根发芽,虽然不是母亲种的,瓜中始终有母亲的絲瓜味道。
母亲的絲瓜,带我们走出农村,奔赴各自应该去的地方,去实现母亲给予的寄托和希望。
不知道母亲哪一年停止种絲瓜,只是后来听她在我们家里说,那些年种的絲瓜真好。
2018.02.24正月初九于兴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