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育可以打破阶层固化吗? | 真正影响孩子的,是父母的格局和思维

教育可以打破阶层固化吗? | 真正影响孩子的,是父母的格局和思维

作者: b5b338574587 | 来源:发表于2018-06-23 23:36 被阅读0次

    很多心理学实验得出的结果,都和我们想象中的不太一样。花费很久设计的实验,做出的结果,都证明了,影响个体发展最大的因素,是阶层。即使这是我们最想否定的,但就是事实。

    这让我想起之前的高考状元说过的话“现在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的大学。而状元都是我这种,家里条件好,又厉害的人。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通俗来讲,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他的这段话,把在教育界早有苗头的“阶层固化”论再一次引入国人视野。

    是啊,我们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家庭又好,脑子又聪明,随随便便就能取得好成绩,而且,还长得好看。羡慕吗?羡慕。仔细一分析,就知道差别在哪了。这种差别不是一下形成的,因为一开始,起点就不一样,别人家是知识家庭,你的家庭只是普通工人家庭;别人家只有一个孩子,你的家庭有几个孩子;别人家从小衣食无忧,你从小想要什么总得不到满足。在学习资源方面,也许别人一开始上的就是精英学校,而你也许在农村长大,得靠自己的勤奋学习才能考入城市去上中学。在成长氛围方面,也许别人生长在充满爱的家庭,父母和睦,而你也许从小就得照顾家人,还免不了受到家庭分裂的困扰。

    不禁想到一句调侃的话“都说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


    什么是阶层固化?


    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各阶层之间流动受阻的情况就称为阶层固化。早就有学者发出警告,21世纪中国的社会阶层流动已经呈现出同代交流性减弱,代际遗传性加强的趋势,“拼爹游戏”、“官二代”、“贫二代”和“蚁族”都是阶层固化的产物。

    美国经济史学家克拉克曾经说过,祖辈影响,能持续10代左右。听起来很丧气啊,也就是说我们拼尽全力的努力也抵不过别人投胎投的好。克拉克调查了很多国家的家族史,发现英美中日等国家的社会流动性并不高。真正的名门望族,哪怕社会变革,其子孙也会再度逆袭,成为人上人;而穷人呢,必须一步一步的走,一点一点的积累,而一个错误都可能再回到起点。

    美国的阶层固化比你想象的更严重

    很多人都抱怨中国的阶层固化,寒门子弟很难逆袭,中产阶级出个状元很容易。但其实,纵观我们的历史,科举制的存在实际上是打破阶层固化的重要制度。科举考什么,什么人可以考,考上会有什么待遇,相信很多人都了解。寒门子弟,寒窗十载,是可以一举成为秀才、成为状元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只要进入了仕途,子孙的福气就可以由此改变。山村的穷苦学生和皇家的孩子用一样的教材,考一样的试卷,教育的方法也几乎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并没有出现分层,虽然教育资源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差距,有一定的不平等。

    而在美国,精英与普通民众,差的不只是一条罗马大道。


    举房价的例子来说明这个现象:

    虽然中国现在很多城市的房价也已经很高了,但是中国的房价分布趋势基本上是从市中心到城乡结合部缓缓下跌的,一环、二环、三环……一级一级往下降。可是在美国却是断崖式的下跌,可能穷人区富人区仅仅隔了一条马路,但是房价却是一个天一个地。

    比如硅谷的核心区帕拉阿图(就是斯坦福大学所在的城市),它的东边还有一个城市叫东帕拉阿图,两个城市是紧邻的,中间只隔了一条河,大概是15米宽,但是两个城市的房价却是一个天一个地,住的人群也是不一样的。帕拉阿图住的基本都是富豪,比如Apple的乔布斯、Facebook的扎克伯格等,而东帕拉阿图住的却基本上都是社会的而最底层百姓。

    这两个城市最核心的区别是什么?人不一样!尤其是培养下一代人的资源不一样。

    美国的教育资源分配基本上都是当地社区自治的,即便是美国的公立学校其资金来源也只是当地城市的房产税、物业税等,这样的话富人区所在城市的学校资金就很充足,学生受教育环境就好,形成良性循环;而穷人区所在城市的学校资金就很有限,学生受教育环境就差,形成恶性循环。

    自然,高产阶层拥有的资本是最多的。他们从不愁钱(经济资本),阅历与视野广阔(文化资本),并且拥有大量社会精英朋友(社会资本),这样的家庭可以很轻松地把孩子送入优质的私立贵族学校,让孩子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从而有效地传承他们的阶级地位。而低收入家庭则没有太多选择,大部分只能把孩子送进普通的公立学校。

    在西方国家,这两种学校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目标也完全不同。


    精英贵族学校专注于把学生培养成直接掌握成功工具的人,使他们拥有更多的创造力、决策力及领导力;而普通学校则致力于,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地走向学术成功的机会。

    以美国藤校为例,20世纪初,这些学校一度把希腊文和拉丁语作为入学条件之一,这让底层人民的孩子无论如何也无法企及。直到今天,学生的人际交往技巧、教养、品味也由各种社会实践、实习经验反应出来,成为进入很多名校必备的敲门砖。

    入学条件来自于统治阶级的制定,他们创造了几乎只有自己人才能完成的规则。


    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改变不改变命运不一定;但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美国老百姓想要跨越社会阶层,他们面临的挑战要比中国的百姓大得多。

    美国有一个女作家芭芭拉为了搞明白美国底层穷人能否通过自己的勤劳苦干摆脱自己的命运而做了一个社会实验,她自己亲自去体验底层穷人的生活,干一样的工作,挣一样的钱。

    后来她把研究成果写了一本书叫做《我在底层的生活》,这本书给出来的结论是:几乎不可能。

    不是因为美国不给这些底层人机会,而是这些底层人的认知能力把他们牢牢地限制在那个阶层,无法逃脱。这本书里有一句很刺眼的话——贫穷本身就是一种专制。

    举例来说,芭芭拉在做社会实验时有一个女同事,一天能挣40到50美金,但是她住在汽车旅馆,每天的房租是40美金且是日结,也就是说她每天交完房租之后剩下的钱勉强可以维持生计。

    芭芭拉就很奇怪她为什么不去租一套更加便宜的公寓,这样每月就能省下很多钱,久而久之就能改善自己的财务状况了,女同事一翻白眼说:租公寓要先交一个月的定金,少说也要1000美金,我上哪去弄那么多的钱去?

    这就是受限于自己的认知水平,她觉得每天交完房租剩下的钱能填饱肚子,一天这样混过去就可以了。

    为了获得安全感,她不会想更远的事儿,不愿意到更远的地方工作,在工作当中也收不了委屈和压力……

    所有这些都是认知水平对她造成的局限。

    认知是如何发展的,就是靠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累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有时候就在于思维的差距,一个只会坐井观天的人,你是很难说服他去更大的世界去看看的。

    真正的关键在于父母的格局和思维


    教育这个问题,不论你富与穷,都要认真面对。富,固然要好好教育。穷,更要好好为孩子的教育投资。但是,中国社会刚刚出现了财富分层,社会分层还没形成,教育分层更是连萌芽都没有,每个人都还有机会通过提升自己的认知来改变的命运。

    平心而论,北京高考状元虽然代表着社会典型优秀阶层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具备独立的人格和大局观,仅仅依靠目前的教育机制是很难培养出来的。但他的背后,必定是凝结了父母十几年的悉心教导以及言传身教,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需要经年日积月累。只不过我们通常看到的,是表面和最终结果罢了。进一步说,我们不作纵向比较,只作横向比较,同样的家庭条件,不同教育方式下的孩子,相互之间差异都很大。真正拉开孩子间差距的从来不是物质,而是在于父母的格局和思维。

    就像下棋“格”,你和孩子走的每一步棋,形成了“局”面。365(天)×18(年)=6570(天)棋盘就是横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格局先建立起一个良好的育儿“心态”,再通过这个好“心态”,建立起一个平衡的育儿“生态”,这个“生态”要靠父母的格局来维护和支撑。

    有格局的父母为孩子带来:有高度的视野,有广度的胸怀,有厚度的理想。就如爬山一样,站在价值观的格局上,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当然,真正的家庭教育,当然不是说教,而是:

    在情感上,给予温柔的尊重,有边界的自由,最大程序地让他成为他自己,又利用成人的资源,帮他放大兴趣与特长。大格局的父母会牢牢把握孩子成长的基准线,孩子进步了不狂喜,退步了也不焦躁,他们会告诉孩子胜败、输赢、得失都很正常,但是同时,他们也会通过大量的观察做到足够了解孩子,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为孩子指明努力的方向。

    在行为上,以自己为榜样做给他看。格局的父母会教育孩子,宁可自己吃点亏,也要与人方便,宁可放弃自己的利益,也不能失信于人,涉及到原则的事,要护住自己的底线,但是不关乎原则的事,也可以做到退让,做到低头,做到包容。

    在观念上,以日常小事,通过与和孩子的互动,传达出积极的态度,清晰的认知。

    更多心理学知识,关注微信订阅号小麦心理X(xiaomaixinlix)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可以打破阶层固化吗? | 真正影响孩子的,是父母的格局和思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ezd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