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全世界底层艰辛与挣扎,到底是什么造成的?是贫困,是教育,是社会阶层固化,是底层固有思维模式吗?我彷徨,唯有看到脆弱里带有的坚韧和良善,美和创造力,感受到了希望和光。
一:波因特社区。每个人都在吸毒,一无所有的人更在妄想里追求意义;女人在卖淫,为了买毒品和养活很多孩子;男人在弱势群里进行暴力和抢劫。这就是美国的底层吗?精英阶层,坐在前排的人,本着“公平公正”的美国精神,制订了所谓法律政策,只覆盖了公众和舆论可以看到的地方,看不见的地方,绝望和无助蔓延,不公平和歧视每天都在发生。他们都是上帝的孩子。
二:家和故乡。离家的游子还是会回归社区,对熟悉的依赖,对自我弱小的妥协,外面的世界太大,太多不确定,太多门槛,既然进不去,岂不怀归,回到熟悉的社区,再多的苦难和不堪,因为有了熟悉的人,熟悉的环境,熟悉的支持系统,人性可以不倒,即使精神和身体被毒品腐蚀,上帝会是最后的救赎。
三:种族歧视和信仰。这是我不熟悉的东西,我的世界只有黄皮肤的人,大多数的女人都想更白更美,而男人都想更高更强。身体被病痛折磨,精神饱受摧残的人才更需要信仰,比如我的母亲,比如朋友A,她们信仰上帝。社会大多数人是没有信仰的,追求社会认同。
四:尊严,遗忘或践踏。《人间世》里坐在轮椅上的人,躺在担架上的人,在病床上饱受疾病衰老折磨的人,他们的痛苦太少被人关注。《岂不怀归》里“躺平”的“三和大神”们,吃“挂逼面”,睡大街,得过且过,挣扎在城市边缘,城中心的人太忙,无人来践踏他们的尊严。NHK纪录片里低收入的贫困女性,长期蜗居网吧的一家三口…
五:孩子。越贫困,越无知,越爱生孩子,世界底层都是一样的,生一个孩子,女人找到了自己作为母亲的价值,生活的意义,男人则满足了最大化基因传递的需求。孩子变成孤儿,留守儿童,问题儿童,收到忽视,虐待,暴力,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社会教育,这又是一种可悲的轮回,一代又一代。对于这些缺爱,渴望寻找人生意义的人来说,种一颗植物,观察它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花开花落,叶落叶长;养一只猫或者狗,关心照顾一个弱小的生命,在孤独的时刻也被陪伴着,是不是更好的一种选择呢?尊重未出生孩子的生命,给他们不出生的权利吧。
六:如何救赎这个社会?作者的意见是整个社会相互更多的倾听和关注,去理解对方看重的东西,他们的需要而不是阻碍他们,人性也仅仅是因为被听到被看到了,就会少很多绝望。
作为个体,可以多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搬到住房工程里的克里,为了不被周围的毒品、暴力和绝望所吞噬,坚定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跑步、读书和写作。人的精神一旦满足,救赎就随之而来。或者只是写写诗 ,如余秀华,像电影《我的诗篇》的工人,诗歌那是唯一的光,点亮苦难平凡的生活。
七:贫穷和苦难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是思维模式吗?出生在贫困的家庭里,没有受到好的学校教育,成年后进入被压迫被支配的社会底层,人性的懒惰,软弱和动力不足,被无限放大,向内无法挣脱,找不到出口,无法自救,也不能被救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