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工作室的一位老师跟我说,现在,他有点儿弄不懂了。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只要一跟评比挂上了钩,仿佛都变了味。我问他,发生什么事了。他说,他和他的同伴正在参加一个较高级别的无生课堂比赛,教育局比较重视,便请来了专门的语文教育专家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专家极力强调,要想获得高分,就得“标题化”,也就是说把每个板块都明确的告诉评委;就得减少学生模拟活动的时间,要直接得出结论;还要减少无生课堂的时间,比如,原本15分钟的上课时间,要尽量缩短到10分钟,甚至更短。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评委在失去耐心之前,能把你的课听下去,并给你一个较好的分数。可问题是,这还是无生课堂吗?这样的展示,既不像说课,又不像无生课堂,完全是个四不像啊。其实,形式异化的背后是利益,利益很容易违背“说课”和“无生课堂”本身的意义与价值。当年,人们之所以创造这两种形式,主要便于教师的专业研修。这两种研修形式的共同的特点是节约时间,因为一堂正式的课堂教学要45分钟,一个上午最多听四节课,这已经很累了。但是无论是说课还是无生课堂,一般只要十分钟,最多不超过15分钟。这样,一个上午就可以听更多的老师说课或无生课堂的展示。这是很经济的。另外,“说课”不但能展示教学过程,还兼有理论阐述的功能,而无生课堂能最大程度的还原课堂原貌,这样,便于专家对说课或讲课教师进行指导。也就说,无论“说课”,还是“无生课堂”其本质目的是为了教师的研修,是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但是,现在用于评比之后,跟应试教学一样一切都是为了分数,自然就变味了,只是很可惜扭曲了两个很好的研修形式。其实,生活中扭曲的又何止这两个,一切只要跟利益挂上钩,都会被扭曲。如正常的上课是讲究课堂生成的,但是优质课比赛就变成了教师优秀设计的展示、教者优良素质的展示,唯独没有了学生,或者是少了学生。再比如,教案比赛,原本教案是教师教学的准备,需要什么就准备什么,虽然有一定形式的要求,但是并不会太严重地束缚教师的教育自由和教学自由,而且,写教案的过程,就是备教学的过程,教师的眼里大多是有教材,是有学生的,但是一旦变成了比赛,你就会发现教案上的字变多了,变工整了,而且为了加分,你会发现还会增加许多额外的栏目(有的地方是必须的)。
原本三两句话就可以说完的教学反思,现在可能会写很多。为了美观,你会发现教案变得红红绿绿的。我曾经就见过一本非常漂亮的教案,那是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老师参加业务能力考核写的教案,他为了获得“优秀”的成绩,每天都要写两三个小时教案。如果你觉得这是一种认真的表现,可能会让你很失望。因为他上课从来都不会这样上,他说,他上课时,会根据书头注的一些内容上,教案仅仅是为了评比。这便是评比的扭曲与异化。这实在是太可怕了。我们实在是不能被评比性的无意义的价值判断无休止地异化自己的行为,因为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诚然,评比的扭曲和扭曲的评比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在当下的教育语境下,可能还无法回避。但是,我们要对其有一个清醒的认知,要尽可能地尽自己最大限度地防止自己宝贵的生命耗费在这些无意义的事情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