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读》:不高的期待值被彻底打爆
我是2月27号下午读完的《默读》第一本,但是整个28号,我都感觉昏昏噩噩,既不想读别的书,也不想写字,于是我跑去整理电脑里的文件,大脑完全不劳作,纯体力劳作地整理了两千多个音乐文件,其实只要电脑硬盘的空间足够大,像我这种有整理癖并且有点强迫症的人,随便整理点什么都可以整理一整天。
这是题外,真正的题内是——我根本不想动脑,不想读书,不想思考,所以也无从书写,整个人还完全沉浸在《默读》带给我的那种阅读的体感中,无力出逃。所以我随便干点啥,就是不想去思考,也不想进入下一本书的阅读。上一次我有这种类似的阅读体验,应该还是在读完《三体》系列之后,当然,可能它带给我的沉浸式的沉溺的点不一样,但是这种感觉是如此相似,就沉浸在其中,暂时不想抽离。
《默读2》我倒是读了个开头,但是我就是不想往下读,细想其原因,可能是不想那么快就从《默读》里抽离出来。而且就《默读》里的两 Part,《于连》部分其实还好,但是《亨伯特·亨伯特》这一 Part 却实在让人逃不出来,或者说,我感觉这个故事写到了最后,几乎已经是这种类型故事里的一个极致了,很难再突破了,而且就算再突破,开始有点挑战人性的极限了,再往前进一步,会让人在生理上产生一定的不适。
这套书是六斤同学推荐让我去读的,所以其实我很意外,非常意外。本来我一直对畅销书的印象都挺一般,所以是不是因为我对它的期待值放得很低,所以读完之后反而有种物超所值的意外惊喜之感。
目前最受不了的是书中关于男男交往过程中的那种类似于调侃式的调情,都说作者是耽美领域的大神,这一领域的书,我倒是第一次读到,所以生理上一时之间接受不了其实也并不奇怪。不过除此之外,这部书给我的总体感觉是极好,这可能是我近期读过的书中打的分最高的一部,甚至还高过之前的《三体》系列。
不是说它比《三体》更好,而是说它在某一个方面的探索上,走得更加极致。在我看来,《三体》是一个更宏大的架构下更雄浑,而《默读》却是仅仅在一个方面上极度地刁钻;所以,《三体》是个大宗师一样的宽厚,而《默读》则是轻功卓绝的天外飞仙,真打起来可能不是一个量级上的对手,但是如果只比轻功,它则冠绝一时。
2023-03-01 16:51:37;农历二月十一。
image.png
《于连》:这绝不是《红与黑》
读《红与黑》的时间,可能是要追朔到20年前吧,当时没有什么任何记录,大概是在学生时代读完了那本书,所以现在,让我回忆起它的任何细节,我其实是回忆不起来的,但是我记得的是读那本书时候的那种感觉:温暖的,带着点淡淡的伤感,甚至我能回忆起对朱利安其实多少有带着点同情与不平的。
是的,我读的那个版本里他的名字还叫朱利安,后来我再买了新一版的《红与黑》他被译成了于连,重读第二遍的时候我还很不习惯他的名字,远不如叫朱利安时那样亲切。于连与书中的女性角色之间的故事,是带着浓烈的爱情意味的,所以现在回忆起那部书的感觉竟然是温暖,它甚至给我定义过一段时间的所谓爱情。
这部《默读》,这 Part《于连》,它带给我的感觉里更多的底色,其实是冰凉,阴秽无比的阴暗和潮湿,像是阴雨连绵时的燕城花市西区小巷里那种灰暗阴沉与压抑,还有潮湿和冰凉。这种最直接的观感,与《红与黑》带给我的观感,完全是两个世界。一开始,我以为何忠义是于连,但是看到最后似乎却不像;后来的赵浩昌登场了,我以为他是不是于连呢,但是看完了全书,他似乎也不像。
当然,我把这一 Part 定义为寻找于连的故事,这本身其实是不对的,只是因为题名,因为题记,我在下意识里会不自觉地往那上面去靠。当然,如果说是人物背景,说他们来自农村,出身贫困,这一点似乎都能算是,所以赵浩昌其实更像一点,他至少是在往上流社会去靠,甚至已经跻身到上流社会的门槛边上了。
不知道我的记忆有没有错,因为太久远,但是我印象中的《红与黑》,于连至少是一个心地善良性情温和并且行事端庄的人,至少我的印象中他的整一个形象是偏于温暖善良的,就算他与那两位女子之间可能真的有些事情并不为世俗所赞许,但是至少他们之间是爱情,他爱她,她也爱他,他后来爱上她,是他以为她已经不爱他了,但是他后来知道她还是爱他,所以他也就继续还是爱着她……很绕口吧,但是我记得那个故事,应该差不多就是这个模样了。所以,整个的故事的底色是充满了爱、善良与温暖。
《于连》里的这两个人物,都缺乏原来故事底本里最根本的东西——爱。所以看起来就完全与温暖彻底无关了,甚至完全相反。总体感觉,这是一个苍凉、潮湿、阴暗、污秽的故事。
或者说,是不是这两个人物,同时构建了这个故事里的于连。何忠义代表的其实是一个良善的于连,就算全文的行进过程中多次给人以许多想象,但是看到最后才发现——他善良,他奋发,他努力工作只是为了给母亲治病,他甚至在遇到赵浩昌的时候都不敢跟他打招呼,所以他多少还有点自卑,以及不给别人添麻烦的自持。
赵浩昌则代表的是一个走进了上流社会的于连,终于摆脱了贫困的出身,摆脱了残疾的家人,摆脱了乡村,凭借自己的智商与努力上进终究进入了上流社会,但是仅此而已。他身上的底色是残酷、不择手段、聪明,甚至不择手段,泯灭人性。所以,他们各自套了一点于连的外套,一起构成了整个故事。
《红与黑》,于连其实都是幌子,作者很聪明以用这个幌子把我拉了进去一个作者自己的世界——然后,我似乎就走不出来了;或者说,作者有这样的能力,她架空了《红与黑》和于连,然后她创造了只属于她自己的《于连》。
作者的分寸感是我近期读过的大部分书的作者所不具备的,这部书的尺度刚刚好把我原来的预期往前推了一大步,但是又在一个恰好的地方给停住了。我一直觉得,可能再稍稍用力再往前一点点,像我这种读过《红与黑》的读者,会不会就开始反感了呢。其分寸恰好到了这里,推进到了一个极限的位置,但是也是在这个极限位置上做着尝试性的摩擦,于我而言,似乎刚好不会太过。
代表良善一面的何忠义在故事开始的时候就死掉了,而代表着上进奋发一面的赵浩昌则一直走到了最后。所以其实这个故事在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良善已死;只是我们不肯放弃原有的那种念想罢了。
2023-03-02 10:18:33;农历二月十一。
《亨伯特·亨伯特》:《洛丽塔》是否会觉得被冒犯呢
因为有《红与黑》和《于连》在前,那么后面连着的《洛丽塔》和《亨伯特·亨伯特》,应该不会很意外了;但是意外的是——终究还是意外了。
看到这一 Part 的题名和题记,直觉上应该是要讲上一Part最后收尾时讲到的那个陶然和骆闻舟师父二十年前办的那个案子吧,但是从前文来看,那个案子似乎已经结案了吧,并且年代久远已经二十多年了,加上《洛丽塔》对于年龄其实是有一个特定的指向了,时间跨度如此之远,洛丽塔都已经老去了,还如何洛丽塔呢。
我开篇的时候我做了另一个判断——洛丽塔的强烈暗示说明这个故事里一定有十一二岁的少女,然后因为《于连》带给我的冲击,这个故事应该也一样套了《洛丽塔》的外衣,但是内核上应该完全是作者自己全新打造的另一套逻辑,所以,这是不是一个跟二十多年前那个案子有几分相似的故事。
事实说明,终究还是太年轻,还是失算了。所以,Priest 的书,就是这么充满惊喜吗,她预判了读者预判了她的预判,所以她给了另一个故事——终究,P神还是神,还是更加技高一筹。
相比这部《亨伯特·亨伯特》,《洛丽塔》清新脱俗得如同校园小说一般;我甚至没想过,我居然会用清新脱俗这样的辞藻来形容《洛丽塔》。当苏落盏出现之后,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来好多年前看过三池崇史的那部《盒葬》里,那个跳芭蕾舞的小女孩,我甚至觉得,如果大 P 的书要拍成电影的话,最适合的导演一定是三池崇史。当然,这一 Part 小说,在现行的法律法规里,基本上它自己已经把它可能影视化的路子彻彻底底地都给堵死了。
感觉上,小说的尺度似乎是比影视的尺度要大很多。不过这也不奇怪,毕竟小说成书,去阅读的人至少多少都有点文化吧,至少你得把字都认了,而且大部分喜欢阅读的人们多少还是喜欢思考的,所以能够阅读的人,还在阅读的人,多少还是能有些独立思考能力的。影视则不同,受众太多范围也太广,所以条条框框会更多。但是这部作品,它所触碰的,太多可能都是影视所无法触碰的。
没有影视化其实也还好,在现行的环境里,如果强行将这个 IP 影视化,为了过审也好,为了什么别的原因也好,可以预见的一定是在大幅度的改编,这就预味着,我们到时候看到的,已经不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这个《默读》了。
是什么能保存着洛丽塔这个概念二十多年,是如何把原来的陈年旧案再翻出来——小说里竟然用了祖母孙三代人——苏慧、苏筱岚和苏落盏。尤其是书中用了一定的篇幅有一搭没一搭地交待苏筱岚的事情时,突然跑出来一个苏落盏的名字,我就开始在大脑里拼凑起整个故事。或许可以说,我是看到苏落盏这个名字后来,才把这个故事完整地拼凑完,但是我不敢想,也无法想,P 神竟然能把故事写到这样一个程度。
我们如何来探讨故事合理不合理的,各种逻辑上的推导过程,或者文字表达的技巧之类的,放在这部书上其实都比较浪费。我惊叹的是它的变幻莫测以及出人意表——或者说,看了大概一半之后我们其实可以大概猜测出来这个故事的最终走向,但比如我,我会直接觉得可能作者不会那样写,作者可能会有救赎,或者饰非,所以故事的走向可能不会如我们预想的那样去走。但是看完全书却发现,居然它就这样走完了——意料之中,却情理之外。
读完整书的时间是在2月27日,现在是3月2日,中间这两日,我几乎是沉浸在其中无力自拔的。我写不了字,我也读不了别的书,甚至包括它自己的下一本书《默读2》,因为我觉得,《亨伯特·亨伯特》所讲的这个故事,在某方面的探索,其实已经到了极致——如我前文所说,这个极致意味着,是不是有可能会有别的故事会超越这个故事,它又是如何被超越的呢。以目前这本书带给我的观感,我觉得后书是不是会有更大的炸弹在等着我,但是我其实还是持一个怀疑态度,也许它就真的超越不了呢。
人性在接受美好的或者丑陋的东西,都会有一个极限值。在某方面来说,我觉得这部书多少已经接近了我的极限值,所以如果再有突破,我其实会觉得可能,它会不会开始让我产生生理上的不适呢。因此,我停留了两三天。
其实我是给自己留一个缓冲——后面不管是不是突破,是不是不适,至少我会有这样一个心理准备,到时候就纯粹地叫好或者叫孬,这就是了。但是很少,有一本书,带给我这种沉浸式的感受,需要停下阅读或者思考来整理自己。《三体》读完,我大概停了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一部书读完,我停了几天。
当我把这篇文字写完的时候,我在想,可能,我已经做好准备,可以继续前行了。
2023-03-02 14:11:33;农历二月十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