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快速自学--推到阻碍学习的三堵墙🌵
三堵墙
学习是一个闭环。这个闭环有3个环节构成:
【输入】【转化】【输出】
每一次你的学习,都必须走完这3个环节,才算真的“学习”。否则就是半途而废的学习。
在学校里,我们预习和上课是输入。
记笔记、课堂提问、小组谈论、课后复习是转化。
课堂小练、课后习题、考试是输出。
在公司,我们培训、学徒制跟着导师学习是输入。
记笔记、提问、自己思考和归纳总结是转化。
在项目中尝试运用、做出自己的结果是输出。
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本节课介绍了阻碍我们学习的三堵墙。分别对应了这三个环节。
【输入】环节里,最大的误区是“我很忙”。
【转化】环节里,最大的误区是“我不会/我都会”
【输出】环节里,最大的误区是“我害怕”
✨绊脚石一:我很忙
每天都很忙,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
但是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比我们更忙。
他们却会把时间留给学习。
雷军担任法人的公司有15个,担任股东的公司有48个,是76家公司的高管。
无论多忙,他一直都在挤时间读书。常常晒他的阅读书单。
(同样的案例国内外还有很多)
如果我们因为忙就不学习,就永远不会开始学习。因为事情是忙不完的。
怎么办?学会每天只做重要的三件事。
每天问自己现在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做完一件事后,再问自己:现在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
这样做的好处是,以前你会选择去做的事。问完自己可能就不会去做了。这些事通常也会是没必要做的事。
✨绊脚石二(上):我不会
有时候我们翻开一本书,会有这样的经历:
读了几个小时候发现,虽然每个汉字都认识。但是完全不知道书在说什么。
明明读了几个小时,但回想一下这本书说了什么,想提取一下自己看到过什么论点和案例,
结果发现脑袋一片空白。
这个时候就会觉得“我不行,我读不懂。”
同样的,有时候我们上一门课。一门课十分钟,听完了。
问你记得南极那个案例吗?记得。
问你记得标题吗?记得。
问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讲一遍这门课的内容。你就陷入了沉默。
好像懂,又好像不懂。再一想,觉得好像根本没懂。
课后打卡,别的同学洋洋洒洒就写了一千两百字。你十个字都写不出来。
别的同学在群里讨论老师的金句,讨论老师的观点和自己的想法。你觉得你完全插不上话。他们讨论的内容你完全听不懂。
感觉自己和同学学的不是一门课。
这个时候心态就很容易崩:我不会、我不行、我不懂。
这个时候怎么办?
唯一的办法就是,那就从懂的地方开始。
我曾经听过一个故事,陈海贤老师在《幸福课》里提到的
如果你还没开始上课的时候,对自己的预期是:这门课我能听懂60%。
结果进入课程才知道,其实你只能听懂2%。连个位数都没能突破。你就会恐慌。
因为你意识到,现实和你的期待,相差太多了。
这个时候如果只盯着那段庞大的差距,你就会心慌。
但收回你的目光,只看你的脚底下,问自己下一步在哪里,你就会稳扎稳打的前进。
好,现在我只能做到2%,那么我的下一步,是听懂3%。
这样我面临的问题,就从“这么大的差距怎么办?”变成了“如何从2%变成3%?”
前者是情绪积累。后者是行动探索。
想要进步一点点,我可以多听几遍。写笔记。和同学请教我没懂的内容。翻阅他人打卡,查看哪些词汇高频出现。到百度百科查询这些高频词汇。在答疑专场提出自己的疑问。
有立足之地,就有前进的地方。
✨绊脚石二(下):我都会
上课刚开始,老师一开口。听完觉得没啥新鲜的。所有概念词我都会。所有知识点我都早就学过了。
“这些我都懂,能不能讲点新鲜的?”
“我急需一个破局口,但是怎么都没有人肯说呢?”
我曾经也有过这个阶段。
刚开始上网学习的时候特别焦躁。育儿的事情也要学,专业的内容也要学。还要针对如何学习、如何阅读、如何做笔记打基础。
然后网络上买了很多课,上了很多课。感觉对自己帮助都不大。逼着自己一年读一百本书。
把所有时下流行的概念都看了。
任何人提一句什么我都能立刻联想到相关概念。说得头头是道,但是还是没用。
现在想来,那个时候其实是只学不习。而且是学太多,却没有习。
就像水坝积蓄了太多水,却没有往下一层开闸。导致压力过大,而且再学新的也学不进来了。
自己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学习是有问题的。但是不知道问题在哪里。
只能寄希望于上课的时候老师会不会点出来。能不能帮我泄洪。
如果发现得不到,就会开始闹情绪。也不想再花时间去学了。反正学了也没用。
这个时候怎么办?
那就是去用、去习、去做到、去实践。
书画老师对这类学员的建议是这样的:
首先,你要意识到。明明你全都懂,但是就是活不出你希望的样子。
就说明你其实还有不懂的,这也是你为什么来报课的原因。
其次,如果一个老师你觉得他上课特别水。没什么内涵。
但是其他同学都来听,他的课程也卖的挺好的。
就说明。他身上一定有值得你学习而你还没看见的地方。
往往改变我们的东西,都藏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沉浸在这个人身边,去多看,刻意的看,看看到底是哪里没看见。
等到哪天你看见了,你的破局点就来了。
我在无比焦躁烦躁的时候,遇到了书画老师的输出力。
然后第一节公开课的时候我也觉得挺没内容的。
反正讲的我都知道。
然后大家反应都横热烈。于是我就觉得“难道是我的问题?”
就跟着上了两个月正课。
毕业那天我才发现我的繁荣泡沫:其实我没有能听懂。
但是我一直以为我是全部都懂得的。
后来我就一直跟着书画老师上了很多次她的课。
每次都有惊喜和宝藏。
看见了很多我以前看不见的东西。
感谢当时我没有转头就走。
改变我们的重要东西,都藏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你是否刻意去看了你没看见的东西了呢?
✨绊脚石三:我害怕
输入环节跨过我很忙的绊脚石,开始学习了。
转化环节跨过什么都会和什么都不会的心理状态,开始内化了。
接下来,到了输出环节,你必须输出你的思考和所学,并尝试对外展示。
很多人到了这一步,会怂。完全是正常的。
就说我吧。
微信用了五年,
对着手机说话,说完了发送一条语音条这个功能,
我一次没用过。
我一直把微信当短信用。纯文字。
三周参加的训练营。
结束的时候每个人要开语音做一个7分钟的分享。
我抱着逐字稿在马桶上哭。
最终也没能讲完。
花了几千买了化妆品又花了好多钱学化妆练习了好几次。
不敢带妆出门。
同理,买了新衣服也有过不敢穿的时候。穿了又不敢出去见人的也有。
在互联网写了文章不敢公开可读。
公开可读了不敢把链接发到朋友圈。
上了2个月的课学了怎么做分享。
然后又累死累活搞完了自己的分享稿和ppt。
真的要开始分享了不敢把链接发给认识的朋友。
默默上台。
据说,有一个调查,问人们最恐惧的是什么。
排名第二是死亡。排名第一是当众演讲。
其实大家害怕的不是开口说话这件事。
而是害怕“当众”的过程中即将面对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
这让我们觉得不安全。
这是我们进化过程中,刻在基因里的自我保护方式。
但既然这样是基因携带的恐惧。
那么谁越能够适应并驾驭这份恐惧,谁就能和他人拉开差距。
书画老师针对“害怕在朋友圈曝光自己”的这类小伙伴提供了一个脱敏行为疗法。
①在朋友圈只有自己可见,每天学习后发一条朋友圈。
②一个月后,在朋友圈分组3个亲密鼓励达人可见。每次发完朋友圈不定期得到点赞。开心。
③又一个月后,在朋友圈分组10个人可见,每次发往朋友圈不定期得到反馈。
④又一个月后,在盆友圈分组xxx人可见。每天一定发至少一条。
⑤几个月后,你开放了你的朋友圈可见人数。
成功养成了当众输出的习惯。
我今年起固定了一个语音费曼和他人分享的输出方式。
在此之前,其实我积累了大量的笔记输出和文字输出量。
同时从19年开始就不定期有在微信进行小范围语音分享。
我个人的路径是,首先做到微信、豆瓣和朋友圈发布不怯场。
然后做到文字输出的量。最好是能互相点评的那种。
最后做到语音输出。尝试一个自己喜欢的量和频率。
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无论是语音输出、文字输出还是最终的演讲输出,
都是非常实用的基础技能。
不要害怕被看见不够好,大胆去输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