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驯养的银狐会改变自身的行为。最新的研究将这些行为改变与脑化学的改变相联系。
凤凰科技讯 北京时间6月26日消息,国外媒体报道,最新一项研究显示,被驯养的狐狸改变了的不仅仅是其本身的行为,还有它们的脑化学。这项研究或可能提供有关狐狸的基因近亲,狼,是如何变成人类最好的朋友的新见解。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丽诺尔·帕普斯(Lenore Pipes)将这项研究展示在5月10日的基因组生物学会议上。
帕普斯研究的狐狸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959年一名名为德米特里·贝尔耶夫(Dmitry Belyaev)的俄国科学家试图再创造狗的驯化,但使用了狐狸代替狼。他养育了银狐(Vulpes vulpes),后者属于长有白色镶嵌黑毛的红狐狸的一种。贝尔耶夫和他的同事在当地狐狸农场里挑选了最不具侵略性的狐狸并养育它们。在之后培育的每一代狐狸幼崽里,科学家会挑选最温顺的进行交配,由此产生更加温顺友好的后代。现在,50多年过去了,这些狐狸的行为看起来更像狗,摇着尾巴,快乐的跳来跳去,或者依偎在看护人的手臂里寻求爱抚。
同时,科学家还在农场里培育了最具侵略性的狐狸。这些狐狸的后代会蹲伏,耷拉着耳朵,咆哮,露出它们的牙齿并冲向那些接近它们笼子的人们。
-----------
为什么宠物大脑总是出奇的小?
现在很多家庭都养了宠物,狗几乎已经全部被人们所驯化,而猫则是半驯化动物,所以猫咪看上去非常的高冷,它们似乎总有自己的想法,而狗狗和主人的关系更像是主人和宠物的关系,而猫咪则表现的像你是它们的奴隶。
这些家养动物,它们的身体和各种行为已经通过长时间的驯化发生了改变,但是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萎缩的大脑。其实除了猫狗等我们常见的宠物以外,一些家畜也是被人们所驯养了,比如说鸡、鸭、牛、羊等等。据研究鸭子的大脑在驯养的过程中萎缩了将近15%,而猫咪的大脑萎缩的更多达到了30%,其他动物也有不同程度的大脑萎缩的情况。
那这就有些让人奇怪了,一般按照常理来说,动物的脑容量是和它的体型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的。螨虫的脑容量比蚂蚁的小,那么老鼠的脑容量又比狮子的小,这样推理下去。其实同一个物种,不同的个体之间也是有这样的联系的,比如说幼年时期的老虎就要比成年的老虎脑容量小,但是当你比较体型差不多的狼和狗的脑容量时,你会发现狼的脑容量要比狗大,就说即使狼和狗的体型差不多,但是由于狗是被人所驯养的,它的脑容量的特定部位就会出现了惊人的萎缩。
--------------
这些特定的部位就是用来监测周围环境信息的,能告诉动物什么时候会感到害怕或者是如何感到害怕,所以有点像大脑中的一个特殊的紧急按钮,那么紧急按钮大的动物,它面对一些危险,逃跑的反应就更加敏捷,而紧急按钮小的动物则显得更加的温驯。这个紧急按钮小的动物,就是人们可以尝试去驯养的动物。
人们通过繁殖这些紧急按钮小的动物,这让它们的大脑更加萎缩了。家养动物通过人类的驯养,等于是失去了头脑,变得警惕性或者是智商更低了,它们会越来越不适应野外生存,它们更适合被养在家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