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每天读书8小时,1年读600多本书……近日,山东大学文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丁安琪因为热爱读书、读书量惊人走红校园,被同学和老师们称为“图书馆女孩”。丁安琪认为,阅读不仅对学习有重要意义,还能塑造性格,让人学到为人处世的方法,以冷静、博大、宽容的心态看待生活。人们不仅要读书,还应该读经典好书。(10月10日 中新网)
近年国民的阅读十分令人忧虑,据有关机构调查,2017年我国成年人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为仅为4.66本,与发达国家人均读书量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犹太人每人每年的阅读量是64本书。山东大学学生丁安琪一年读600多本书的阅读量令人刮目相看,对如此热爱阅读大学生,我们当热烈为之鼓掌。无论是学生还是走上职场的人们,都应该以丁安琪同学为榜样,抽出时间,经常遨游书海,为人生不停充电,用阅读丰富学识,增加智慧,修身养性,健康快乐生活。
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看重读书,对那些经常捧着书本的人,人们总会肃然起敬。对读书的意义更是感悟深刻,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孙权不仅自己热爱读书,还反复劝说部下多多读书,一介武夫的吕蒙后来成为文武双全的将领就是孙权劝学的结果。勤奋学习刻苦读书的历来大有人在。五更起三更眠,头悬梁锥刺股,足见那些好读书的人的勤奋刻苦。寒门学子买不起书,就到处借阅,担心一时读不完,甚至不惜通宵达旦抄写下来。那些名师大家好读书自不必说,普通人也对书籍情有独钟,他们懂得阅读是宝贵的精神食粮,读书可以增加智慧,可以拓宽视野,可以愉悦性情,可以培养美德。读书不排除功利性,但更多使人生更充实,活到老学到,能够养成终身阅读书籍习惯,人生纵然平凡普通也会感到幸福快乐。
近年人们阅读量的大幅度下滑,当然有不少客观原因。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忙碌;经济宽裕,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尤其信息化时代为业余生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铁饭碗被打破,大学毕业就业还需要自己找工作滋生新的读书无用论。而学生课业负担因为疯狂的课外培训而没有实际减轻,课外被课外培训补习长期占领;课外阅读多寡对升学考试没有太大影响;父母需要孩子在考试中占据优势而非整体素养提升。这些客观原因造成人们包括学生在内用于阅读时间有限。
但是,更重要的是自身主观原因影响。认为花时间去阅读书籍得不偿失,阅读消耗时间与精力,但对自身的工作却不能立竿见影;阅读书籍相比其他活动缺少魅力,缺少情趣。人们带着这样主观认识,自然会在潜意识中排除读书选项。而学生觉得学好书本知识才能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与其花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还不如多做作业练习有效果。加之父母看重的是学业成绩,至于课外阅读很少被家长提及,家长这种主观期望左右孩子的选择,学生也就不想花时间去读课外书籍。现在阅读量严重偏低,就是这些主客观因素造成。
现在大多数人即使偶尔去阅读,也是碎片化阅读,更多是利用手机看看一些内容,而且都是带着猎奇消遣心理,很难接触纸质图书。因为纸质图书携带不方便,翻阅也没有电子产品便捷。阅读的碎片化与电子产品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自我充电提升,自然收获不大。碎片化阅读的泛滥,让真正的阅读越来越边缘化,阅读价值也越来越被雪藏起来,产生的蝴蝶效应使人们对阅读的认识越发不能到位。
丁安琪同学用一年读600多本书的阅读人生让人们对阅读有了新的认识,这种认识也可以说是阅读的理性回归。她用自己阅读体验告诉人们幸福人生要不断充电,不仅要读书,而且要读好书。所谓读书,就是要去读白纸黑字的纸质书籍,而不是在手机上随便看看;所谓读好书,就是选择内涵丰富、对人生有有营养价值的经典去读。唯有如此,才会让自己真正受益。作为学生,必须靠这些经典补充更多营养,课外阅读经典很有必要。作为职场人们,修炼内功、培养小孩也需要经典补充营养。而且家长经常阅读可以成为孩子榜样,家长向往阅读无疑是一种良好家庭教育,这恰恰是新时期迫切需要的。无论对谁,阅读都是很有价值的。
我们当然不需要每年阅读600多本书,也没有必要硬性规定必须阅读多少本书的任务。但是,挤出时间去进行经典阅读却是很有必要的,学生需要,家长需要,各行各业的人都需要。终身学习充电,让我们更快乐更幸福更高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