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学为了纪念其第4任校长,傅斯年,而建了一口钟,名曰:傅钟。
依照傅斯年的名言:“一天只有21小时,其余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每次鸣响21次,象征“作息定时,生活有序,俾闻声惕厉,精进不已”。
康永哥说,我也希望有另外一个康永,所以我很多时候会自己去扮演那个康永。培养自己跟自己对话,自己跟自己独处的能力,是情商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还记得以前每天写日记的时候,写完之后身心的舒服,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但是近些日子,自己日渐懒惰了起来。我还记得自己不停自我批判自己的懒惰,我已经遇到无数跟我一样,一看到自己觉得自己不好的地方,就马上进行自我批判的伙伴。
但是我们是否去思考和留意过,批判之后,我们最终改进了吗?我想答案已经明显到不需要我多言。
《摩天营救》里面,男主面对自己的孩子即将从高层电梯下坠时表现出来的害怕和恐慌的表达非常值得我们深思。他问:很害怕对吗?孩子:是的,爸爸我很害怕。男主:害怕是正常的,因为有一点害怕,所以更懂得要勇敢,我们更能把事情做好。
记得小时候,怕黑。妈妈说:不用怕,有什么好怕的,没事。然而这只会让我更害怕。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更不知道该如何自处,一直到大学为止在成长的无数个夜晚无法午夜上厕所。即使我现在明白了,但是因为从小教育的思维模式的根深蒂固,我的调整需要很长的周期。
真正开始能够自己一个人关灯睡觉是在日本留学期间。还记得刚去那边的前三个月,每一个晚上我都是开着灯睡觉的。后面因为害怕自己这样下去会出问题,我尝试着开始去自我对话,尝试着去和黑暗相处,和黑夜相处,我告诉自己害怕是正常的,于是我慢慢地去接受那份害怕并且尝试着和自己的害怕去相处。
在一次次不断地尝试之后,我发现自己竟然喜欢上了黑夜!喜欢上了光着灯睡觉的感觉。现在已经能自己一个人关着灯睡觉了。
教育方式的不同,直接会导致结果的不同。如果妈妈一开始给我的引导是,让我学着去接纳自己对黑暗的恐惧,现在结果应该是不一样的。
当妈妈说,黑有什么好怕的,没事的。其实她就是在把自己20多年的经验和生活的感受一下子告诉了孩子,希望她明白。然而这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是不可能的。她不会明白妈妈说的是什么意思。她甚至会觉得,怕黑是自己的问题。当时的我,就是觉得,怕黑是自己最大的一个缺点,我讨厌黑和讨厌怕黑的自己。
当一个小孩子觉得自己怕黑是一个缺点的时候,她第一时间就是抗拒自己,抗拒自己怕黑这个缺点,几乎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自我怀疑和否定上,而不是面对和接纳真实的自己,和自己真实的情绪上。
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只有直面问题才能找到出路。
《摩天营救》里男主会经常问自己的两个孩子,爸爸爱谁?两个孩子会抢着回答,是他们自己。最终男主会告诉他们,他爱他们两个,非常爱!
在很多非独生甚至或是一些独生家庭长大的孩子,会去想父母是否爱自己?如果爱,那有多爱自己,在非独生家庭里的孩子会不由自主地比较,父母更爱谁,还会因此打架。
现在我长大了,明白爸妈是爱我们平等的。但是还记得小时候,因为家里有三个孩子,我总是会觉得爸爸妈妈爱我们是不一样的,我总是会觉得很缺爱,我总是会希望爸爸妈妈多爱自己一点,明明其实他们是很爱我的。这些小时候的影响一直到现在还是偶尔会作祟。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感受到充足的爱,尤其是有年龄相近的孩子的家庭,这点很重要。在感受到平等的爱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内心的幸福感会极高,比一般的孩子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更加自信,更愿意和能够更勇敢地去自我表达,也更能够给予别人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因为当一个人内在本身是充满爱和喜悦的,那么自然就会更愿意去分享和奉献。
其实这在大部分,不是独生子的家庭里都会出现。尤其是中国二胎政策开始出现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就要能够感受到公平的爱以及足够的爱,甚至更重要的是学会表达自己的爱。
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去表达爱,感受到来自父母足够和平等的爱,让他对父母深爱自己的事情深信不疑。
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的所有情绪都是正常的,正视真实的自我,长大以后才能够真正地活出自我和跟自己更好地相处。
回到最一开始的话题,关于懒惰,懒惰是一个客观的真相,是我自己真实的状态,跟它相处的最好办法就是,接纳自己懒惰的事实。
因为我第一时间因为觉得懒惰不好的时候,我和懒惰的斗争就开始了,其实那一刻我就开始了内耗,觉察自己的状态,叫做觉察,觉察就是你能够看到它,并且在看到它的基础上跟它保持一定的距离。那么才能够不陷入里面,去做自己应该做的选择。
在看到的时候第一时间就去批判和评论好坏,其实自己就已经陷入情绪和那个状态里面了。
虽然《摩天营救》里面有些逻辑存在bug,但是里面的情节和对话足够精彩,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片子。
谢谢我最爱的爸爸妈妈,给予我一个充满爱的环境。
晚安朋友们。晚安FY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