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巅峰表现》完结-Something Bigger Than Y

《巅峰表现》完结-Something Bigger Than Y

作者: 胡小勇 | 来源:发表于2018-01-04 21:44 被阅读55次

万维钢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今天是《精英日课》专栏第一季的最后一期,咱们正好把《巅峰表现》这本书讲完。

以前小学生写作文,写到自己做出“超越自我”的事迹,比如说参加运动会努力拼搏,或者拾金不昧助人为乐之类,总爱说一句“当时我眼前浮现出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这个套路用得太多,后来被当成笑话,现在估计很少有人用了。

现在中国拍个电影电视剧,很少再有“超越自我”的情节,我们觉得那样的剧情有点不真实。我们更喜欢表现小人物的“真实”自我。可是如果你注意美国电影,一个小人物超越自我成长为大英雄,是最常用、也是最好使的套路,观众乐此不疲。所以“超越自我”这种事情到底有没有科学根据?

真有。而且这个现象非常普遍,而且当人们超越自我的时候,心里想的的确……不是自我。《巅峰表现》书中列举了很多例子,听起来就好像是最典型的好莱坞电影剧情一样 ——

一个身强力壮、但并不是专业举重运动员的人,有一天看到别人遭遇车祸被压在车底下。他为了救人,居然以一己之力抬起了汽车的一角。

一个失去了女儿的父亲,感觉生活没有希望了、自暴自弃。在父亲节这天,他突然感到女儿想让他去做点什么,于是他振作起来,决心像对待女儿一样对待自己所有的学生,成了大学里最受欢迎的教授。

一个女登山运动员,途中感到实在太艰难打算放弃了。她的丈夫站出来提醒她,说你登山不是为了你自己!她想到丈夫的支持、想到自己的初衷是为了荣耀上帝,最后坚持下来,而且打破了世界纪录。

像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美国人都习惯了。美国人并不忌讳谈钱,但如果你去采访那些取得了非凡成就的人,他们没有说自己是为了金钱或者名望的。资本家成功了说我是为了改变世界,艺术家出名了说我是为了让观众哭、让观众笑、让观众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运动员拿了金牌以后的典型回答是我是为了父母、我是为了身患癌症的邻居、我是为了鼓励坐在电视机前那些等着见证奇迹的孩子们……

而科学家认为他们说的对。现在有一系列实验和理论,说明“为了别的东西”,可能是超越自我的必要条件。咱们梳理一遍。

1.疲劳首先是发生在大脑,而不是身体上

1990年代末,有人想知道当一个人说“累”的时候,到底是身体真不行了,还是心理累了?研究者召集一群人做剧烈的体育锻炼,比如举重之类,一直练到所有人都被“累趴下”,表示绝对已经累到不能再动了。研究者发现,如果这时候给他们的四肢一个电刺激,他们的肌肉总还是可以动一动的 —— 也就是说,所谓的“累到不能再动”,其实只是大脑认为不能再动了。

大脑,在肌肉尚有余力的时候,命令身体放弃,不要挑战极限。

2.回顾价值观,能让你更好地面对威胁

最近发表在权威期刊 PNAS 上的一项研究,想看看“价值观”是否有利于人们面对压力的反应。我们前面讲《端粒效应》的时候知道,同样是面对压力,把压力视为威胁,一上来先害怕,对身体有害;而把压力视为挑战,积极面对,则对身体有好处。这个研究先让一部分受试者好好沉思一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什么东西对我最重要,我要好好照顾家人,我要做个什么样的人,等等。然后给他们发一条威胁信息。

核磁共振显示,面对威胁,那些刚刚回顾了自己的价值观的受试者,在大脑神经层面上都能看出来他们有积极的应对。他们把威胁视为挑战。

3.“自我”和“超越自我”

有了前面这两个实验证据,学者们现在有个很好的理论,能解释为什么“为了别的东西”才能“超越自我”。人脑中有一个自我保护机制,如果大脑判断你快要到了身体的极限,为了避免危险,“自我”会告诉你停下来。但是“自我”的这个自我保护往往操之过急,而且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害怕身体上的危险,而是害怕失败 —— 更严格地说,是害怕失败的感觉。

努力了还失败了,说明我确实不行,这种感觉实在不好。中途主动放弃,可能感受更好一点。

所以“自我”通常会在极限之前让你放弃。你还有余力,但是你不干了。这是一种纯粹的自我保护,为了我自己,我不干了。想要突破这个自我限制,超越自我 —— 除非是为了“比自己更大的东西”,也就是我们专栏一直爱说的那个“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一个母亲可以为了孩子爆发出远超自己平时水平的潜能,就是因为在她心目中,孩子比自己重要得多。

这个道理跟“无为”是一样的。“无为”是你越想做到就越做不到,“超越自我”是你越想“自我”就越无法“超越”“自我”。你得想别的。你想自己想得越少,表现就越好。

4.工作的意义

有一项针对多个研究的综合分析,说各路研究者总共考察了超过20万人,想看看人们工作的动力和工作的表现之间有没有关系。结果是很有关系:那些相信工作是为了帮助别人的人,比那些认为工作只是为了挣钱的人,表现好得多。

工作不能光有报酬,还得有意义。咱们以前在《花小钱的学问》这期专栏讲过一个让一些高中生挨家挨户搞募捐的例子。如果你激励这些高中生的方法是募捐来多少钱我给你提成,他们就不会怎么卖力;如果你告诉他们这么做是为了帮助很多人,他们就非常卖力。

在正式工作中,同样是给钱,有意义就比没意义的干得好。所以现在有些医院管打扫卫生的人不叫清洁工,改为叫“健康安全组”、“环境健康员” —— 你们的工作不是清理患者的呕吐物,而是给患者一个清洁的环境,你们是在救命!

还有一个艺术家的例子。艺术家很愿意搞艺术创作,但是艺术家也要做一些社会性的、事务性的繁琐工作,这是他们最不愿意做的事。有个雕塑家的做法,是时刻给自己一个提醒:我做这些无聊小事都是为了艺术,都是为了用艺术感染人。想到这些,他才能干下去。

《巅峰表现》是一本写给高手的书,我感觉这本书的默认读者在看书之前就已经是工作特别努力的人,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一上来先讲的不是怎么工作,而是怎么休息。这本书讲了休息的节奏和战略、讲了刻意练习和恰到好处的压力、讲了睡眠的科学方法、讲了环境和流程,我感觉这些建议对只想稍微比别人强一点的人来说,有点要求太高了。

有多少人会精确计时到每工作52分钟休息17分钟?有多少人每做一件事都要求自己必有一得?有多少人会为了工作而增加睡眠?有多少人每天干活之前还搞一套仪式?我们毕竟不是职业运动员,能做到其中一点,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但是今天说的这最后一个道理,却是对所有人都有用的。为了眼前这点事儿努力工作没啥意思,你得有一个更大更远的目的,你得找到一个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为了家人和孩子也可以,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结了婚的人工作表现更好。为了改变世界,当然好。

史托伯格和马格内斯的建议是你应该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去寻找这个目的。这符合决策科学,我们在《成大事者怎么才能不纠结》这期专栏讲过,难以选择的时候,价值观是个很好的选择标准。

不过我更喜欢戴维·布鲁克斯在《通往品格之路》这本书里给的建议。布鲁克斯说的是“使命的召唤”。他这本书里说的全是真实的英雄。这些人中有好几个是本来过的浑浑噩噩不知道该干啥,突然遇到一些事情,感受到使命的召唤,从此为之奋斗终生。比如说有一个人,目睹纺织厂女工被大火烧死,内心极为震动,从此专门为妇女权利奔波。

前几天《罗辑思维》有一期节目叫《小高潮》,其中引用茨威格的一句话,说“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还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使命就有这么重要。

我们专栏的发刊词,是以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理论开篇的。马斯洛说人的一个高级的需求是“自我实现”,就让我们以“自我实现”来结束第一季吧。纳粹集中营幸存者,犹太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Victor Frankl),是这么说自我实现的 ——

“自我实现是个无法瞄准的目标,因为你越是追求它,你就离它越远 —— 自我实现,其实是自我超越的副作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巅峰表现》完结-Something Bigger Than Y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fmd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