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已经成为激发经济活力的关键一环,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一起构成了经济运转的两大要素。
最常见的金融资产就是货币,另外一种就是有价证券,包括我们常用的储蓄账号、政府证券、股权、养老金、金融衍生品等,都属于有价证券。
既然有资产,就存在了资产活动的各种场所,包括银行、股票市场、外汇市场等,这些市场共同组成了金融系统。
从金融资产与金融系统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国家、企业、个人,都无时无刻生活在金融市场里面,并从金融市场获得裨益。
金融市场发挥的功能
金融市场可以为经济带来诸多益处。
第一:转移资源。金融资产可以跨时间、跨空间转移至不同区域,从而具备了投资价值。实物资产上,国家可以规划南水北调,金融资产上,企业可以跨国投资。
第二:控制和分散风险。比如医疗保险,人寿保险,车险等,将个体的高风险分散成集体的低风险。
第三:吸收和发放资金。比如银行的存贷款,股票市场的指数基金。
利率的标杆价值
金融市场能够发挥这些功能,最本质的原因是通过金融活动,产生投资收益。
货币和债券的利率,就是一种金融资本收益,只不过,这种收益固定不变,所以称之为利率。
利率是衡量借贷行为的关键指标。国家通过利率工具,可以调节金融市场的资产流向。
利率也是衡量是否投资的关键指标。比如,市场上有一款债券产品,本金1050元,持有一年可得利息50元。当前的银行存款利率是10%。那么今天你应该花多少钱购买这个债券产品才划算呢?
今天购买的价格,在金融学上的名词叫做现值。所谓现值,是指未来的收入流在今天的价格。
回到上面的例子。债券产品一年后的货币价值为:1100元(本金+利息)。如果把钱放在银行,依照银行10%利率,一年后的收入如果大于1100才划算。按照利率倒推,今天我们为这个债券支付的价格不能高于1000元,否则不如把钱存入银行,这个1000元,就是现值。
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区别
即使按照10%利率反算,付出了1000元,一年后得到了1100元,但此时,货币价值可能已经远低于这个数值了。为何?因为这个10%只是名义利率。名义利率是衡量每投资1元每年所获得的货币收益。货币的本质是对物品价格的衡量。在现实中,因为通货膨胀的存在,物品价格是不断上涨的。
这样,虽然货币数值没变,但购买力降低了。
所以,我们需要用另外一个概念替代名义利率,这就是实际利率。与货币衡量利率不同,实际利率是用实际的物品和服务衡量资产的收益。它能矫正通货膨胀的影响,其数值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举例来说,假设名义利率7%,通货膨胀率(也就是CPI)为3%,我们就可以算出每年的实际利率是7%-3%=4%。
到这里,金融市场、金融资产、金融系统的功能,以及利率在其中的调节价值,这些基本概念就明白了。明白了这些内容,后面再理解政府的货币政策及政策缘由就比较容易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