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猫的读书修行

作者: 百万机器猫 | 来源:发表于2018-11-11 13:15 被阅读391次

    只有自己的根本思想,才会有真理和生命力。
    -- 《叔本华美学随笔》

    我喜欢读书,读书不仅是爱好,而是生活本身。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我的读书故事,分享读书对我的改变,所以起了这个标题:机器猫的读书修行。

    000 改变之道

    从爱读书到享受读书,这个道路并不平坦,会有一个接一个坑出现。

    我遇到过很多,我说说看,如果小伙伴有所触动,也许今天能带来些赋能。

    我是个好奇心爆棚的人,特别喜欢读书,买了一堆的书,但怎么也读不完,于是我要加速阅读,练习速读方法,但没什么用,我越来越焦虑。

    我好不容易腾出了时间,读完了一本特别棒的书,但是读完了也就是读完了,没记住什么,再读一遍,或者换个方式,听书、听课,但没什么用,我越来越焦虑。

    我从书中看到了一个好方法,下决心要改变,但到实际,发现改变好困难,总是不经意会回到老路,一定是方法不够好,再去找吧,但没什么用,我越来越焦虑。

    我努力的读书,但没有获得满足,而且发现自己越努力就越焦虑。后果是可怕的,精力和金钱的消耗还是其次,还可能会对自己,会对读书这件事产生怀疑,我会回到那个不想成为的自己。

    这个问题需要好好分析下,焦虑来自于理想和现实的差异,对读书的期待是什么,在一个宁静的午后,在一个舒适的咖啡馆,摊开一本书,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不断的充实自己。

    现实有点骨感。更多就是在自己的小窝、在拥挤的地铁、在嘈杂的公园,一点点的啃,没有茶香,没有午后的阳光,拥有的只是一本书。

    读书没有想象的这么美好,而且我发现对于读书结果的描绘特别美,书中自有黄金屋,但对读书的过程,还蛮恐怖的,头悬梁椎刺股,是艰难的。

    如果把这个结果的美好带入到过程的想象中去,一定会产生落差,是焦虑的源头,所以先认清读书的过程并不如想象的美好。

    但幸好,读书的过程也不如想象的艰难,毕竟有着这么多成功的先例,具体问题可以具体解决,遇到坑是一个信号,说明思维要转换。

    回到原点,读书的焦虑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一点点变大的,为什么会一点点的变大是解决的关键。我解题的第一把钥匙,来自瓦茨拉维克的名著《改变》:

    问题的解决之道往往是问题的来源。

    教育宝宝,用大学的方法,也许有效,但效率太低了,而且会不断追加方法,产生副作用,教育宝宝就该用宝宝的方法。

    如果方向错了,只会不断放大问题。要彻底解决问题,除了聚焦问题本身,更要聚焦曾经的解决方案。认识到这点,离解决就近了一点。

    读书更是这样,我的第二把,也是最重要的钥匙,来自马奇大师的《经验的疆界》,这本书告诉了我学习的本质。

    学习会在三个方向上发生,在不同阶段需要变化聚焦。

    三个聚焦方向分别是:WHAT 学什么、HOW 怎么学、WHY 为什么学。

    在学习方法的选择上,没有唯一的好方法,在不同阶段要调整聚焦,如果聚焦错误,会陷入低效的努力,就会造成现实和理想的落差,尤其当自己无从觉知的时候,这是焦虑的来源。

    我梳理了自己曾经的聚焦方向,全都是错的。

    我下面会具体展开,讲讲我是如何调整的。

    001 主动求知

    第一个坑是,书看不完怎么办。

    通常解决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把问题反过来,看不完反过来是看的快。

    有多少小伙伴,看书是从头到尾只字不差。在这种模式下,想到提高阅读速度,直觉的反应是不是一目十行,快速输入,就能快速看完。

    在黑客帝国里,人脑后有一个接口,插一根线就能快速吸收知识,但是这只是科幻。特别遗憾,真实世界并没这个接口。

    大脑的信息输入通道是工作记忆系统。在单位时间里面输入的信息量是有物理的限制的,要先端正这个认知,世界上并不存在快速输入知识的方法。

    无法在绝对速度上提高,那要如何更快呢。这时候需要转移聚焦,不再聚焦怎么学,更好的聚焦是学什么。

    读少点,读重点,速度自然就上去了。

    讲到读重点并不简单,读书不完整大脑会产生遗憾,要找到方法来填补遗憾。

    大脑喜欢什么呢,喜欢故事,喜欢解谜。按照解谜来阅读,就算读少,也会不留遗憾。

    我用的是阳志平老师的抽样阅读法。思路是建立起谜题,在过程中不断抽样,不断解答,最后谜底揭开,感觉会非常棒,而且会牢牢记住这个解谜的过程。

    如何能找到这个谜题,这是抽样的前提,有一些套路。

    想要知道怎么读,得了解下书是怎么写的,从作者的意图出发才能抽的准。讲讲最常见的阅读品类:非虚构的畅销书。

    畅销书的套路是先有1-2个关键概念,之后围绕展开,这样才能畅销。找到关键概念,反向展开阅读,就非常容易去找到谜题。

    关键概念是一个名词或者动宾短语,比如说《深度工作》的关键概念是 深度工作 ,《原则》的关键概念是 形成自己的原则。

    有几种找法:

    1.看书名、目录:如果有一个词反复出现,基本就是核心。
    2.看序言:相信有这种好东西,作者会显摆下,不会故意藏着。
    3.看书评:借助专家的力量来寻找。

    如果还找不到,要么是烂作,要么是神作,可以去看看评分来分辨。

    一旦找到了关键概念,就把握住了书的核心,整本书就立体、生动起来了。然后可以开始设谜题了,有三个提问方向:

    1. 概念的解释:概念是什么,概念不是什么,概念有哪些组成,作者是如何来发现的。
    2. 概念的引发:概念是如何被引发的,比如闲暇时如何引发深度工作,使用的方法是什么。
    3. 概念的应用:概念能发挥什么作用,可以怎么来用。

    扫视一遍目录,把每个章节和问题对应起来,那这时候我们就很好玩了,哪个问题最感兴趣,读对应的章节即可。

    有小伙伴会疑惑,做起来会不会很难,这里会调用脑补能力,是挺有趣的,按照步骤一步一步来就好。

    抽样读不但节省时间,而且是阅读是纵向、是深入的,是对作者意图的还原,更接近作者的思维方式,可以更好的理解这本书。

    推荐找家书店,抽样一批书,能慢慢找到感觉。

    这是阅读的启动,克服读不完的问题,要聚焦学什么,要主动的求知。

    002 构建记忆

    第二个坑是读完了但记不住。

    原理挺简单的。背单词如何才能背好单词呢,就算是把单词连着读很多遍,也很难记住。

    要采用一些更主动的方法,比如默写、做题、背诵等。

    读书也是一样,读一遍记不住,去读两遍,还是差不多。

    如果聚焦在学什么上呢,去寻找更容易消化、深加工的产品,比如:听书、听课,这是更大的坑,在帮倒忙,这些方法都是让人越来越舒适。

    从记忆的原理讲重要的不是看了多少遍,而是有没有制造一些难度,在记忆过程中越有难度,越不舒适,记得就越牢固。

    难度会损耗动力,这时候最要做的是提升动力,聚焦为什么学。记忆有难度,要提高记忆,而要聚焦为什么学,带着目标来学,会更好记。

    目标可大可小,小目标启动容易,会更好,给大家推荐个通用的小目标:写卡片。

    在阅读的时候给自己提个要求,在读完后要写几张卡片。

    给大家看一下实物卡片,相比于A5纸小,写不了多少文字,可以随时携带,但相比于便签又大一点,可以画一些稍复杂的图。

    具体写什么呢,一张卡片这么小,只有一个确定的主题,写出自己的印象,可以先金句卡、人名卡、术语卡、反常识卡。

    一步步来的,可以先从摘录金句、人名出发。

    回忆在读的书里有什么让印象深刻的语句和人物,描述一下,再去回头对对,看看是不是一致。

    然后写反常识卡,这最重要,读一本书,发现有一个内容和常识不一致,请千万珍惜,把写下来,这是提升思维能力的关键。

    读书有个本能障碍,喜欢相同,而不喜欢不同。读书时,书上的一句话,跟自己的观点一致,和大咖在思维上获得同频,会非常的喜悦,非常的惊喜。

    但这有问题,惊喜会让人忽视其余的部分,如果只盯住自己常识的内容,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尤其要锻炼的是抓住反常识的能力,会让思维更完整。

    比如说今天给大家讲的很多内容都反常识,比如说不要只看一本书,而是同时抽样几本书。请控制这个人在胡说八道的直觉冲动,不妨先写下来,慢慢品。

    最后是术语卡,我比较喜欢画图。新的术语总是比较费解的,单纯用文字如果比较费劲,可以发挥空间思维,这是卡片的巨大优势。

    认知不是记录,而是构建,一次阅读之后,要做构建,否则只是停留在浅层记忆,卡片是一个特别轻量的构建工具,低成本,好上手。

    刚才说的是卡片的内容,如何来写卡片,也有几个注意点:

    1、时间,什么时候适合写卡片。和书摘不同,千万不要在刚刚读完就写,会很容易去写出来,但不符合难度原则,隔一段时间之后去写,效果最好。

    我的经验是,晚上看书,会在第二天的早上刷几张卡片,隔了一晚去构建,效果会非常好。

    2、数量,卡片不要写的太少,也不要写得太多,控制在3到9张。

    每天要形成一个习惯,读完就去写一点,逼一逼自己,保持好节奏。但如果看了还多书,也不要写太多,把印象最深的记录下来就可以了,摘最保鲜的知识。

    3、用途,卡片是写给自己看的,不用对外输出。写一句话,写三个词,鬼画符都可以,构建的是自己的认知,只要自己理解可以了,别人能不能看懂不重要。

    当抛弃掉外界的约束和压力,就有可能放开自己的思维,发现很多的可能,构建出自我的认知。

    一直说构建这个词,会不自觉想到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的构建,卡片是钥匙。构建体系需要大量的思考,但单单用脑想不了多少东西。有个窍门是可视化,要看着构建,而不是在脑中想着构建。

    卡片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可视化工具。当形成了大量卡片之后,会自发整理、归纳,会出现体系。

    这是第二点跟大家分享的解决读书记不住的问题,给自己设立小目标,聚焦为什么学,制造难度,有难度才用牢固的记忆。

    读书是一个爬坡的过程,每一张卡片都是作品,与其期待记住书本,不如期待产生更多的作品,作品会给自己塑造价值,构建记忆。

    003 刻意致用

    最后一个坑是知识的运用,即使记住了这个知识,在实际场景里,仍然会发现会无法运用。

    韩寒的名言家喻户晓:知道那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无法用,是不是要去换方法,聚焦学什么。做不到,会不自觉的怀疑,聚焦为什么学。知道和做到之间有一道天然的鸿沟,知道是大脑的作用,而做到是身体的作用。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如果不断变换道路,反而真的到不了。

    不把知识从大脑中传递到身体里,是无法实际产生改变的。把知识从大脑中融入身体,唯一方法是使用知识。要聚焦怎么学,沉下心来行动。

    融入身体最经典的方法是刻意练习,确立目标、寻求导师、根据反馈不断改进,就会不断的把导师的知识融入自己身上,最后也成为高手。

    但是这个方法比较重量级,是一个战略武器,今天讲一个针对更轻量级的战术武器:思维实验。

    使用知识不仅仅是现实里的使用,大脑还有一个非常神奇的机制,在大脑中使用一样能够融入身体。

    这个发现来自于哲学家丹尼特,在《心灵种种》通过研究发现了人跟动物有一个根本的能力差别。动物只能通过行动来学习,但人能通过思维来学习。

    电影《黑客帝国》就构造了一个巨大的思维实验,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但不用承担现实的后果。

    思维实验的方法很多,讲一个最简单的:时光机。分几个步骤:

    1. 根据学到的知识,回忆一下,在过往的经历中有没有类似的场景,当时是如何来行动,如何来思考的。要非常详细的描述出来。

    2. 假设拥有一台时光机,如果时光倒流,穿越回到当时,因为已经知道了一个更厉害的知识。再给你一次机会,会如何去思考,你会如何行动。还是要非常详细的描述出来。

    很神奇,通过这样的不断的时光穿梭的思维实验,就能把这个知识融入自己的身体里去。

    刚才反复在强调描述必须足够的详细、足够的生动,是为了形成故事。思维实验调用的是故事的力量,故事是大脑喜欢的,能全面调动大脑。

    在时光机的运转中,让自己的思维走在作者的轨道里面去,完全按照作者的思维方式一步一步去做,会发生效果。

    有人会担心当时条件不允许,有外界的压力,不能这么做,但请注意,我们并不在真实世界里,如果在思维实验里都不敢去做,那在真实世界,怎么可能行动,所以胆子可以大一点。

    给大家举个例子,我最近学了条认知心理原理:大脑习惯将遥远的目标采取抽象化处理,忘记可行性。

    回想自己的经历,这周安排了四场分享,简直要崩溃,不得不放弃了一次大作业,在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安排。

    都是前几周约的,当时有两个项目压力,时间极为紧张,盘算了下没有时间,但我又觉得分享很有意义,遥远的目标会忘记可行性,于是就一件一件的丢过来。

    如果有一个时光机,回到过去,我会这么说:这件事情特别有价值,不过这周我的安排已经非常满了,在下周开始的时候我看一下自己的安排,有时间再告诉你好吧。

    我这样思维演练之后,果真起了作用,这周我的安排就有序了很多。

    把知识融入身体,关键是持续不断的坚持使用,要聚焦怎么学,刻意才能致用。

    004 读书的修行

    总结今天讲的三个坑。

    第一个坑,有好多好多书我读不完,第一反应会是把问题反过来,加快阅读速度,聚焦在怎么学。

    但很低效,解决这个问题,要聚焦学什么,用抽样来少读,从被动读,到主动学。

    第二个坑,记不住,如果从直觉看,要去降低难度,会聚焦怎么记。

    但这个问题更好的解决是聚焦为什么学,设立小目标。

    以输出卡片为目标,用目标来驱动,不断的构建记忆。

    第三个坑,知道但无法使用。直觉反应是方法不好,解决会聚焦在学什么。如果找不到又会怀疑意义,聚焦为什么学。

    从知道到做到是有鸿沟的,跨越鸿沟需要聚焦怎么学。

    坚持方向,改进细节,刻意的让自己从知道到做到。

    一个方法如果效应只有1%,哪怕你投入100%的努力,也只有1%的收益。如果效应是50%,哪怕你只投入10%的努力,收益也是5%。

    今天分享了一些方法,但还有更多的方法等着去发现,今天更希望大家就能收获思维,收获解决问题的聚焦方向。

    主动求知、构建记忆、刻意致用,找到正确的思维方向,不仅仅让我摆脱焦虑,更是让我做少的多,进入到知识学习、知识积累的快速通道。

    去绕过读书路上的那些坑,真正把书本上的知识融入到身体里。让自己更广阔,让自己更深刻,这是读书的彼岸。

    今天分享的是我的读书生活,也是我的修行经历。也希望能够给爱读书的小伙伴带来不一样的收获,不一样的启发。

    分享学习方法,大家会有一个问题,学这么多,有什么用。

    所以,最后送大家一句名言,也是我的学习观:

    如果只在不被辜负时去信任,只在有所回报时去爱,只在学有所用时去学习,那么就放弃了人之为人的特征。
    --《马奇论管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传霖:又是黄金思维圈的典型应用,反求诸己到极致,找到问题的源头,很多时候也就找对了方法。
      • 紫苏_5300:如果只在不被辜负时去信任,只在有所回报时去爱,只在学有所用时去学习,那么就放弃了人之为人的特征。 特别有力量,很实用, 我最近是有这些问题,看来是大多数人遇到的坑,向你学习,:smiley:

      本文标题:机器猫的读书修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frt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