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过年,看春晚是一件大事,甚至为了看一个完整的春晚,在晚上吃的饺子,早早的包出来,一家人早早的吃完晚,收拾好,就在电视机前等候春晚的开始。
今年的春晚主持人,已经换成了新人,龙洋、撒贝宁、任鲁豫......
我这时还是不禁会想到陪伴大家十几年春晚主持人董卿。
董卿是我的偶像,我们都是70后,她的人生,活出了一道光,为很多人照亮了前行的路。
为了更好地靠近优秀的人,我利用春节碎片时间,打开了她的传记,
《董卿:在时光中优雅盛开》。
有人说董卿本身就是一本美好的书,蕴藏着智慧、才华、修养,值得一再品读,静心感悟。
01 勤奋
1973年,董卿出生于上海。
她的父亲董善祥,骨子里就认为一定要勤奋、要刻苦才能改变命运,这种人生观深深地影响了董卿,她从小就做家务,后来上学了,除了读书,还要练习长跑。
中学放暑假,去勤工俭学。她做过宾馆清洁工、营业员、播音员。
很多人总说,生女儿,一定要富养。但是董善祥认为,其实真正的富养,并不是物质上的有求必应,而是精神上的磨砺与锻造,是赋予她一种掌控命运的能力。
02阅读
董卿的读书习惯是在童年时期养成的——成年后,即使工作再忙,她每天也会抽出一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
董卿说过这样的话:
假如我几天不读书,我会感觉像一个人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
读书,能让人学会思考,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安静下来。
我觉得没有比看书更令人惬意的事情了。
书能带给你心灵的宁静、人生的智慧、精神的愉悦,这些是用多少钱都买不到的。
正是由于书的芬芳,使她成为那个气质脱俗、文思敏捷又荣辱不惊的女子。
03 孤独
叔本华说:“只有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孤独,那他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董卿制作《朗读者》的时候,有一天,又是凌晨4点,她走出机房,仿佛从一大团凝固的黑暗的时间中走出,布满血丝的双眼看着城市的轮廓在天光下一点点地清晰起来……
身体是虚脱的,但灵魂是自由的,那是一种逆流而上的孤独。
2005年春晚结束以后,她一个人回到出租屋里时,那是曲终人散的冷清和落寞。
她饥肠辘辘,却只能给自己煮一盘速冻饺子,这就是她一个人的年夜饭。
孤独的年夜饭。
她明白,那也是她为梦想付出的代价。
曾见过这样一句话:“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她用十年磨一剑的艰苦、不为人知的寂寞、飞蛾扑火的热情, 换来了在舞台的绽放。
04 传承
“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40岁的董卿,又一次“不安分”地选择了赴美深造——她始终相信,“生命的意义在于开拓而不是固守”。
回国之后的董卿,多了一重母亲的身份。
但她并没有因为孩子的出生就封闭了自己的成长之路,相反,她比之前更努力地想要把自己变得更好。
《中国诗词大会》是我必看的节目,董卿以满腹诗书的才情红遍全国。
我们看到了,经历岁月沉淀之后的董卿,就像从旧时光中走出的美人,如花解语,如玉生香,一举一动,都散发着灵魂的香气。
由于她的影响,很多国人,重拾经典,背诵古诗词。让中国的古典文化得以传承。
雷海为是最好的例子。
38岁的外卖小哥雷海为,击败北大硕士彭敏,成为中国诗词大会创办以来最大的一匹黑马。
他的成功,让所有电视机前的我们也沸腾了。
因为他让我们看到了,有梦想,有毅力,一个普通人,终有一天,也能散发出无穷无尽的光芒。
写在最后:
如今,春晚的熟面孔越来越少,老一辈悄然离开,新的人无法替代这段空白。
留给我的,是无尽的思念。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回忆,但在所有的叙事中,董卿只有一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