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西飘少年
飘,如风中尘埃,随处安身。
飘,如断线风筝,离轴万里。
飘,把节日变成难日,把思念变成空气。
(一)独自西飘
世人皆知“北飘”,独不知还有“西飘”。
中国人多,有才华的人也多,但机会却是有限的,于是有了“飘”这个族群。他们千里迢迢离家远行,为的是更好地活着,连大名鼎鼎的李白、杜甫也不能免俗。
所以,“北飘”并不是新生事物,不同时期,只是叫法不同罢了。比如唐代首都在长安,而长安偏西,便称“西飘”。像李杜、王孟这些名家都做过“西飘”。
我们的主人公王摩诘少小离家,17岁便独自来到长安闯荡,是一位十足的“西飘”少年。
(二)寂寞少年
繁华温暖不了寂寞的心!
夏热未消、秋寒渐起,摩诘在书院的日历牌上横勾一笔。
今日是九月初九,不过是九月初八的转天。少了茱萸香、菊花酒,重阳节便只是一个日子,平淡得几乎忘了它的存在。
人在异乡为异客,
寂寞催老了年华。
南北来客、商贾云集的长安城,依旧繁华如锦。到了重阳节这一天,店铺循例添了应景的重阳糕和菊花酒。虽然有些失望,但摩诘还是想应应景。
然而,糕硬了,酒凉了,桌前无对影。他终于明白,这繁华到底是长安人的繁华,于他这个异客何干?
只怪山路太长,他真想一步跨过太行山,与“山东兄弟”嬉闹一番,从祖母房里拿一株茱萸,替妹妹插在手臂上,闻一闻墙外飘来的阵阵菊花香,尝一口母亲亲手做的重阳糕,那满溢的红豆味,能回味一整年。
(古时以太行山为界,太行山以东统称为“山东”。摩诘的家乡在山西永济,恰巧在太行山以东,所以称“山东兄弟”。)
此时,在山的另一头,父亲大概正领着兄弟们登山西望,数遍茱萸草,唯独少了他这一株。
(三)天边的人
昔日,摩诘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化作多少思乡泪。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今日,当“每逢佳节倍思亲”再次想起时,
饮一杯菊花酒,插一株茱萸草,想一个天边人。
本期互动话题:元宵佳节,你思亲了吗?
欢迎读友评论区回复交流,一个认真码字之人,敬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