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生旅途
“他们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无声家庭”该怎么挽救

“他们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无声家庭”该怎么挽救

作者: 李平庸 | 来源:发表于2020-08-20 08:52 被阅读0次

    0.

    灵感来自于豆瓣话题。

    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每天下班回家后一起吃饭,无交流,吃完洗漱后各自抱着手机无交流,就像三十而已的钟晓芹离婚前的家庭生活一样,现实生活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1.

    先说方法。

    一,主动营造一个对话的空间,甚至是“强制性对话”的空间。

    二,和家人分开一段时间,在有距离的情况下联系他们。

    2.

    “无声家庭”的产生原因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去分析。

    内因,即与家人相处时天生缺乏沟通的材料和欲望,常见的情况有不知道什么可以交流、不愿意听家人说话、不想和家人诉说自己的想法等等。外因,当今最大的阻碍可能就是电子产品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吧。比起和家人沟通,很多人可能更喜欢用手机娱乐,或者处理工作上的事务。

    明确了内因和外因,下面来详细说说解决方法。

    首先要主动营造一个主动对话的空间。比如吃饭的时候,我会让母亲把工作的事先暂时放在一边,不要看手机;爸爸也会主动关掉抖音。这样,至少在吃饭的时候,时间是完全交给我们三个人的。

    交流的内容,往往是日常。如果要说爱好的话,我喜欢二次元、爸爸喜欢养生、妈妈喜欢看电视剧,我们之前其实没什么共同语言。排除爱好这个选项后,大概就只能讨论每天的生活了。早上上了什么课,妈妈出去买菜时菜价如何,晚上吃什么,某个我们都知道的人发生了什么事,等等。就像写日记一样,把最近发生的事平白地讲述出来就可以了。

    交流的心态也很重要。首先不能放弃治疗,不能抱着“跟父母肯定聊不下去的,还是不要跟他们讲好了”这样的想法。就算是当作尝试也好,为了破解“无声家庭”,至少得在刚开始的时候做出这样的尝试:不带感情色彩地聆听家人的话语,无论对方说了什么,都不要急于评价“这个人真是怎么样”。只要听对方说话,甚至都不用往心里去,仅仅是倾听就足够了。

    另外,和父母交流时时常会有被拘束的感觉,觉得父母给的建议不入耳,忍不住地想和他们争吵。对于这种情况,我建议在开口之前,先对自己说“他们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或者“他们只是表达他们的观点,这没有不合理的地方”。疫情期间,我呆在家里,也和父母摩擦不断,大多数时候都是靠这两句话压抑了心中的不满。

    第二个方法,和家人分开一段时间,带着距离去联系,这是我上大学之后的感悟。

    距离产生美,老话说得不错。

    离开家以后,有了时间和空间的过滤,又在外遇到了挫折,家人的温暖触觉自然会涌上回忆。这时候和父母打电话,在乡愁的驱使下,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家人对我的意义。没有离开家之前,一心想离家远点;真的去了远方,才明白家才是归宿。我自己是这样的:经过距离的催化以后,再和父母沟通起来,心态会成熟温和很多。

    3.

    “无声家庭”是一个很难避免的现象。现在吸引我们眼球的东西那么多,再加上年龄性别的差异、过于熟悉而产生的无趣感,家人之间难免会有沟通缺乏的问题。不能说无声家庭注定是冷漠的,但交流的缺失势必不利于和睦温暖的家庭关系的营造。

    如果不去解决的话,问题会一直存在。首先要相信沟通情况是可以改变的,然后一点点地行动起来。第一天和家人说十句话,第二天说二十句话,哪怕是用这种最笨拙的方式,也要行动起来。

    最后,关于“无声家庭”,有一些书和影视可以推荐:

    第一个是马歇尔·卢森堡写的《非暴力沟通》。里面的核心内容是倾听、引导别人说出他们内心的感受,以及不要评价别人的行为。描述,而不是评价。沟通的时候需要放下头脑中的自我,接纳另一个人,我是这样理解的。

    第二个是纪录片《积存时间的生活》,B站上有资源。片子的主人公是一对老年夫妇,津端修一和津端英子。两位老人在日本有一个自己打理的小菜园,过着一种朴素又丰富的日常。他们之间一直到老年都是感情和睦,从未吵过架,相互依存的感情生活让人羡慕而又感触颇深。英子婆婆对于婚姻关系的理解亦让人耳目一新:“我想尽力把他(修一先生)照顾好,让他吃好穿好。他好了,我的生活也会好起来。”大意如此,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找来看看。


    个人公众号:李平庸。定期更新成长类文章/头像/壁纸/句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他们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爱”——“无声家庭”该怎么挽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fts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