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做自己是最开心的自由

做自己是最开心的自由

作者: 秋恒 | 来源:发表于2019-10-14 16:28 被阅读0次

    谈谈“做自己”这个话题,先从我本人的反面案例讲起,请耐心读完。

    1 察觉沉睡的渴望

    小时候,我自认为多才多艺,热爱表演。

    虽然家里电视上的“快乐驿站”等节目是少有的信息源。我还是喜欢在听相声、看小品的机会之中,主动记台词、模仿表演。

    “东风吹,战鼓擂,装修少不了黄大锤!砸了这家砸那家、是让我砸谁我砸谁。大哥!砸谁啊!”的台词,我在15年后的今天还可以背出来。

    小学五六年级的班级联欢会上,曾出现有一半的节目都是我的相声小品表演的盛况。隔壁班级节目不够,也邀请我为座上宾,带着小伙伴去表演节目。

    而这样天生喜欢表演喜剧的个性,在上初中之后渐渐从我的躯壳内消失了。初一联欢会上我表演的单口相声《宇宙牌香烟》,成了我二十多年来的舞台绝唱。

    读初二时没有联欢会,读初三时倒是有一场。那在河南小县城里恐怖的“填鸭式”教育之中,是同学们难得的释放天性的机会!

    可我选择了隐居幕后。

    初一带过我的老师还在课上当众问我:“邱继衠我记得你多才多艺的,怎么这次没节目?”我只记得自己的沉默,和初三的时候,我155的身高+55kg的体重,以及师长们“胖乎乎的很可爱”的评价,已经不能让青春期的我舒服了。

    与其被人这样评价,当时的我宁可在台下当观众。

    后来高中学理科,大学学工科,空闲时间宅着打游戏,给别人摄影,工作后从事技术工作。从青春期好面子害怕出丑开始,我的兴趣爱好从台前转到幕后,11年过去了。在台上表演,成为了我沉睡的渴望。“太胖”也成为了我放弃兴趣的遗憾。

    2 遗憾来自对人际关系的误解

    直到我最近看了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它以哲人与青年对话的形式,解读了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些思想。如果你还未了解这些思想,他的观点可能让你震惊——

    选择都是出于自己当下的目的,而非各种过去经历导致的结果。

    书中哲人举例说明,自闭症的小孩不是因为受了童年创伤而选择闭门不出。而是他选择了闭门不出,再以有心理阴影为借口。

    我想到了自己停止表演爱好的经历,不是因为我矮胖的客观原因。而是因为我主动选择了不表演节目,再以“胖子表演喜剧会被笑话”而受人讨厌为理由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同样的道理还在应酬喝酒的行为上应验。我父亲年轻时喝酒导致胃出了问题住院好几个月,后来千叮万嘱我不要喝酒。我也自认为讨厌聚餐时喝酒,讨厌“喝多少酒就是给多少面子”的酒文化。

    但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应酬邀约,我还是选择了“不得不”参加,“不得不”喝酒进肚。我对家人的解释也是如此:他们硬要我喝,我没办法才喝的。

    多么自欺欺人啊!

    我一定是有“避免别人觉得我不会来事儿”这个目的,才找了不得不参加酒局、不得不喝酒的借口来假装自己是被迫的。从主观分析来看,我是在“喝酒难受”和“希望被别人认为合群”两者矛盾之间选择了后者。

    这本书启发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发现我正是在意他人看法,找客观原因来遮蔽主观想法的矛盾者,像极了书中与哲人对话的青年。如果没有这种启发,我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正视现状的自己,以及找到理想中的自己。

    3 如何找到“理想中的自己”

    问题1:“现在的自己”PK“现在的别人”,哪个更接近“理想中的自己”?

    问题2:“现在的自己”PK“比现在进步的自己”,哪个更接近“理想中的自己”?

    你有没发现,第一个问题回答起来会有些不舒服,第二个问题回答起来就会轻松许多。这是因为比较带来竞争,与人竞争的心态会给自己带来压力,而和自己竞争就不会。

    阿德勒心理学强调,人人有自卑感,自卑感带来竞争心态。良性的竞争心态是和昨天的自己竞争,恶性的竞争心态是和今天的别人竞争。因为与自己的竞争带来的是个人的进步,与他人的竞争带来的是烦恼——竞争获胜引发的被报复压力,与竞争失败引发的报复心理。

    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简单的,把他人看作没有竞争关系的伙伴即可。主观认为自己和外界没有竞争关系,便没有了对环境的不安感带来的烦恼。

    相比之下,和自己存在竞争关系,就变得有趣了很多:和昨天的自己比赛并获胜,今天就成为了昨天的理想自己。比今天进步的明天的自己,就是我今天的理想自己。

    观察自己,欣赏着自己每天的进步,就是找到理想自己的过程。

    更值得惊喜之处在于,这种进步的喜悦,可以持续一辈子。

    4 “做自己”过程中的考验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皆来自于人际关系,来自于人生课题的干涉。

    人生课题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工作、朋友、爱”三个维度的人际关系和谐。

    人生课题的归属,要看谁为这个课题的决定带来的一切后果承受和负责。

    要求别人的人生课题以自己希望的方式运行,是人生课题的干涉。

    所以别人认为我不合群是别人的课题,而喝不喝酒是我的人生课题。什么时候找什么样的对象、从事何种工作、如何支配自己的自由时间等是每个人自己的人生课题。别人进行干涉的行为是别人的课题。自己不受课题干涉的影响并决定怎么做,便是自己的课题。

    如果追求做理想的自己的过程中,遭遇了课题干涉。那便是对我们能否“真正做自己”的一种最佳考验时机。

    5 答题公式:勇气+负责=自由

    阿德勒心理学,提倡人人做好自己的课题,同时不干涉别人的课题。如书中的例子,人把马带到水边是人的课题,马喝不喝水就是马的课题了。

    我们在生活中就像一匹马一样,常常被引路人带到河边,被要求喝水。然而自己可能不渴,或者因为口味、习惯、好奇心等原因更愿意喝另一条河的水。这时带路人要求马喝水的举动,就是一种课题干涉了。

    带路人的课题干涉,出于好意也好、恶意也罢。都会影响到你的人生课题走向,拒绝这种干涉,按照自己的决定行事,是需要一种课题分离的勇气的。所以阿德勒心理学也是种勇气心理学,他认为任何做决定的选择权都在于自己。

    做课题分离的勇气,意味着不选择模板化课题,而以一种探索研究式的心态重新为自己定制一个课题,既需要不怕困难的勇气,还需要被干涉者讨厌的勇气。

    拥有被讨厌的勇气,为自己选择的课题负责,便拥有了“做自己”的自由。

    6 和谐地“做自己”

    问题:假如你已经拥有了做自己的自由,你会要求别人也做自己吗?

    如果你的答案是会,那就又陷入了课题分离的误区了。因为要求别人“做自己”本身,也是一种课题干涉。

    而《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里提倡的,还有放弃干涉他人的课题。即使这个他人是自己亲密如父母与孩子、夫与妻这种程度,也要能做到课题分离。对对方的课题提出建议是自己的课题,但对方是否按照建议行事就是对方的课题了。

    所以为对方的课题操劳费神,既是给自己增加烦恼,又是阻碍对方“做自己”的课题干涉过程。如果对对方有期待,只需引路与解答疑惑即可,引路与解惑的行为本身已经是完成了作为建议者的课题。

    最后,我这篇个人解读的文章,和《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都只是基于对阿德勒心理学的认同,想要给还未接触的朋友带到河边罢了。

    毕竟是否饮这一口河水,还是属于你自己的人生课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做自己是最开心的自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fwr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