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创作周刊想法
哲学家还在种地么?

哲学家还在种地么?

作者: 创作周刊 | 来源:发表于2018-08-07 16:41 被阅读163次

    看了我的颠覆认知文章,朋友不理解,问我为什么用种树改变坏习惯?

    正好我用朋友的例子向他解释,朋友有点胖,爱吃宵夜,他认为这是坏习惯,一个月前下决心要改掉这个习惯。坚持了一个月,那天他没忍住,又吃了宵夜,之后开始责备自己。

    我说:习惯靠内心。对于你来说吃宵夜是坏习惯,并坚持了一个月坚持不吃宵夜,是好习惯,这次你又吃了,是坏习惯。但戒了许久忍不住又吃这件事并不能用习惯来解释了,只能说明是心性问题,下决心做一件事,但不够用心。

    朋友又问我,心性怎么养成的?

    我说,我也不知道我的方法对不对,说出来仅供参考吧!批判性思维我只掌握了三成,阳明心学我只学了一成。批判性思维并不是批判他人,也不是带着批判的眼光揭露社会,而是批判自己的思维。我们做人、做事无一不是受思维影响,只有不断批判、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提升思维层次才能潜移默化影响我们的行为。批判性思维高手可以很轻易地用自己的思维看出别人思维的漏洞以及对方做人做事的不足之处,但那只是批判性思维的一种表现而已,并不是批判性思维的全部。

    我说:直到我研究了阳明心学,才发现批判性思维只是心学的一个分支。个人粗浅的以为心性是养的,我喜欢看书、向别人、向自己做的事、向已知的事物学习,从中受启发、去感悟,再启发、再感悟,周而复始,不断地磨练、丰富内心。我会带着喜欢去了解所认识的人、体会当前做的事情、感悟所知的事物,我崇拜任何人,归根结底是崇拜着不断地丰富完善内心的自己。

    朋友又问,心学不是唯心主义么?

    我说: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一体的,是人刻意将他们分开的。就比如你在做一件没做过的事之前,往往会自我暗示鼓励自己,这是唯心;做事时用以往的实践指引去做,这是唯物;整个过程中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在起作用,何来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分呢?正如知行合一,只“知”不行并非真知,只“行”不知不会有结果,知是行之始,行实知之成,“合一”的话等你明白以上的道理再给你具体解释。

    朋友又问,种树养心是什么意思?

    我说,曾经和一位学长交流,我认为批判性思维像乾坤大挪移,学东西很快,经常能用别人的思维打败对方。学长说,千万不要走火入魔,少和别人辩论,要在脑子里种一棵树,把你所有的认知和所学作为养分让树逐渐壮大,这才是你真正应该做的。

    这里我把杂草当做包括坏习惯在内的人性中一切不好的东西,种上庄稼确实能暂时除去大部分杂草,好比好多人的一生,周而复始地不断重复着一件事情,努力、付出,忙碌一生只为留下一片等待收割的庄稼给后人,而后欣慰离去。这里的庄稼可以是房产、金钱、关系,但后人真掌握了种庄稼、除草的方法了么?我们不得而知。

    如果栽棵树,用学习、见识、做事等所认知的一切滋养心中那棵树,暂时不去理会杂草,只管巩固根基、发展枝蔓,逐渐壮大、枝繁叶茂,自己便成为那棵树,思想思维、方法手段、知识阅历、为人处世等等自身所散发的一切都是树上结的果子,影响着身边的一切,为他人提供一个乘凉的场所、一个增长学识的地方、一个充满生机的环境,不见阳光杂草难生,来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杂草更难生。

    王阳明的父亲用自己考中进士激励王阳明,但王阳明说,进士可以继承么?父亲哑口无言,后来王阳明成为著名的心学大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种树的过程就是心性养成的过程,种树就是养心,养树就是种心,把自己的那棵树留给后人,让他们领悟除杂草的方法、种下自己的那棵树何乐而不为,即使多年以后,一个不肖子孙把树砍了卖钱,也是一种价值体现,那时周围早已是一片森林了。

    朋友问了最后一个问题,心、心性、思维、脑子是一个概念么?

    我说,心是自己的本体,心性是本体的在外表现,两者互为因果。思维、脑子是一个概念,老师让学生动动脑子想想,想想就是思维,用脑也是用心,都属于心性的一种使用而已。

    最后我给朋友说,这都是我的一面之辞,或许我还没完全想明白,你可以自己去理解。

    那么看了这篇文章的读者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哲学家还在种地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fya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