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性强的社交,最高效”。刚刚读到这句话,不服,但又不能不服。
这二天也在考虑社交这个问题。缘起有俩:
一是与同学聊起从来不主动发起社交之事,而一个明显的反证是另一同学的热情、主动、细腻、周到……
二是关于报名参加党校培训班的事,同事们大多想去,而自己则个例外。
总觉得:工作之余充电固然很好,但一想到绵绵不绝的酒场,接二连三的废话,加上学习后回归工作的种种不适,便觉索然无味。
何况科级、处级二个班都上过了,感觉没有必要再去重复。

检点一下自己日常,从不主动约饭局酒场,有约了,还得挑挑拣拣、推三诿四的,虽然,坐在重要位置时,也确实发挥调动、活跃氛围的主人翁作用。
圈子就那了了的几个,今天张三,明天李四,后天又是张三,而且永远是圈子的外围、边缘化人物。
有些人则不然,能从场合中,圈子中,积极寻求出有益于个人、极有价值的东西,为己所用。
一直不相信有什么贵人相助之类,认为大多数的社交是无益的,没有用,纯粹浪费时间。
不如一个人看看电影、翻翻书本、听听音乐、抄抄笔记。
如果说有一种病症,叫做社交懒散症的话,那么自己无疑就是这个病症的患者了。
但回想起来,在一些关键节点,不是有一些重要的人,给予点拨,委以重任吗?“贵人提携”,确实有过。
而且,自己在应对别人给予的“发展顺利”等评价时,也不是一直在强调,哪有什么真本事,不过是把握了几次需要把握的机遇而已。
所以说,一些有益的社交,一些有益的圈子,大凡能够提供营养的,还是要去参加,算是“汲取营养,开阔视野,提升境界”吧。
当然,改变很难。安于平淡、固步自封,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