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外人的视角看传统物流(重心偏海运)的存在核心:
1.买卖价格
2.打点关系
客户类型:
直客(你的衣食父母)
同行(渡船人/沉船人)
船东(甲方爸爸)
以往很多人问我要人,但我思考的是为什么会发展吃疲?:
1.年轻人懒得进(团队青黄不接)
2.岗位的可标准化程度高,认知受限,日复一日(扫楼,电销,应酬,订,改,退,预录,申报,查验、加载、落箱、船开)
——”经典对话:“小兄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好嘞,再见了您。”
3.本质就是价格压价格(比谁账期长,服务效率高,看现金流谁强,谁拖垮谁,一家退出意味着那些客户的等比例流动,谁做不是做?)
4.核心竞争力:约价+效率体系(你有多少货,谈好价格,直接上方宝剑在手,走路带风,然后市面上出现一大锅用你约价揽货的套上套,最后订到你家,层层瓜分最后好像也不赚钱,那TM钱去哪了??)
5.供应链在疫情滞延下的整体脱节(箱子只出不进,船公司系统宕机,中西亚贸易循环逻辑脱钩,价格水涨船高,汇率浮动,盈亏一念之间,不得不无奈收缩账期,付款买单。)
传统业大佬不焦虑吗?啥动作也没有吗?
:焦虑和大不大佬没关系,成年人大都焦虑。当然,动作也是有的。
那做了什么?
1.云展会(扫楼线上化,开放供销终端合作互联)
2.发放优惠券,刺激消费循环,然后呢?
3.校企联谊(给人,给资源,给钱,帮“打造人才”)
4.供应链专家前辈齐聚一堂,拉成联盟做对策交谈并组织机构合作的布局
5.....还有许多我没看到的,欢迎交流,补充,聊的焦点不在抬杠,或是辩论对错好坏,而是如何让价值本身更加可持续。
问题:依旧是员工-管理-运营-经营的企业主逻辑。
反思:逻辑怎么讲都对,自己都可以自圆其说,那么到底忽略了什么?
1.海外的供需在解构重组,对于趋势本身的机会和风险分析做了些怎样的信息收集?
2.应届生需要实操性的概念和理论吗?大学四年的专业课本看的都能直接打瞌睡。需要你来经验分享吗?
即使有人能来,做了努力这无可否认,但对枯燥本身人都有忍耐极限,又 能持续多久?
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说再多都是废,且很多培训了无“心”意,连个热菜的环节都没有。
但是敬重对于人才本身,投入时间、精力和财力的每一位经理人或是资方,不论动机,因为本身不论是培训也好,专业性技能辅导也好,没有这些伙伴的坚持,就更没有可能有变化。
但或许可以以此来筛选学生对本专业的喜好程度和热情(有这个可能性)。
3.产业逻辑凭什么吸引年轻人??(贸易环节周期长,不确定性众多,不允许细节出错容易发生巨款赔付,所以你给我几个亿啊?)
都说了XXX现实,XXX只看钱。
那按你的逻辑走,本身和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基础需求都相违背,更何谈其他。
(这里当我爆了个粗。当一群人对XXX做群体性歧视和跟风了,说的人越多,认可的人越多就越容易形成可怕的潜意识偏误,你又不是别人瞎评价些什么,就为求博得认同吗?那么缺认同?)
——可怕的不是言语犀利不留情面,而是习以为然的脱口而出!
人当然去干,即有趋势红利还无法甩锅,不官僚,或是能随便甩锅(技术,运营,业务,财务、美工、生产)的活,只要你几万几万的月薪给,一点点委屈个算啥?
真不爽了就跳呗,再降能降到哪去?再不济拿大公司的体系去卖钱也可能收入不菲。——谁还挨你屌?谁炒谁还不一定。
那么怎么办?我们无解了吗。
倒也未必。
老板走出去(走近客户的市场,了解客户的客户,客户的朋友,我这里称之为“社会”,老板的价值不在赚钱本身而是理解有价值的信息,以机会投入的方式在对的时机,结合团队的优势特点进一步放大)
—— 老板的价值在于把决策做对,尽可能少的聚拢资源,创造价值。 (除非你像abcc有吸星大法,请当我说了个寂寞。)
每天混在商会,相互学习能学出什么?怎么赚钱的方式方法告诉你又能怎样?
你说你能复制,你的团队能否承载暂且不说。
先问问你用这个方法前都走了哪些弯路?承受了什么代价?为什么走到这个方法上就成了?是偶然性还是必然性?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基础?
员工多出去走走(走入行业,走向生活),老板少点培训,了解员工成长想学什么,为什么而学,对组织的核心考验是如何提炼出共性(提升效率),保留个性(尊重员工,快乐生活)。
(都说了企业就是架效率马车/汽车/飞机/宇宙飞船,只看你想创造什么?)
如果组织本身是臃肿的,需要趋炎附势的,那靠那一两个有热情的年轻人试图扭转乾坤,简直是痴人说梦。
本质永远没有一个被抛弃的产业,只有被淘汰的企业,和对灰犀牛不了解和视而不见的人。因为远,因为有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