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
2021年3月8日下午,中雨,独自一人、百无聊赖,最终决定去新华书店洗洗脑子。在书店,偶遇了这本小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从整面书墙中抽出它的原因是因为古怪的书名,可我没料到,这是一本让人拿起就放不下的书。那天下午,我坐在书店长凳上一口气读完了它,意犹未尽,买下未拆本带回家放着。直到365天后的女神节,我再一次翻开它,又被它的文笔吸引、情节逗笑,并不得不停下来思考:成年意味着什么?
书中有两个小片段令人印象深刻。第一个片段:书中主角【蛤蟆】早已习惯人们同他说教,他都打算好了,朋友们说他需要咨询,让他来找咨询师【苍鹭】聊一聊,那他就来、就聊。现在就等别人告诉他该做些什么,照办就行。可苍鹭不仅没有回答蛤蟆的提问,反而向他不断发问,直到苍鹭发觉来访者可能并不是蛤蟆而是他的朋友们时,他决定结束咨询。第二个片段:一次咨询中,蛤蟆不停地在抱怨他的朋友们和已经去世的父母。苍鹭问:蛤蟆,你还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别人多久?
两个片段中,蛤蟆要么在征求他人的意见,要么在责怪他人的行为,仿佛只要开口这么一问、这么一怪,责任就从他的肩头卸下了。可是,他并没有察觉,再怎么听从别人的意见,责怪别人的行为,到最后,因此倒霉的明明是他自己啊!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见到这样的场景。举个例子: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有些人会马不停蹄地到处问人意见,若是别人与自己意见相左,则充耳不闻、继续发问;直到有人意见与自己相似,就仿佛将烫手山芋成功转移给了提供建议者,内心隐秘处也许想的是:不是我一个人这么认为,所以就算出了问题也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可那又怎样呢,结果会因为多数人的建议而有所不同吗?不会的。如果决定是自己做的,责任也只能由自己承担。再比如:观察一下身边热衷于抱怨的人,他们的共通点有两点:叙述时感情饱满、情绪激昂,但说了半天跟没说一样,因为无力改变现状,所以抱怨过后问题依然存在;抱怨的对象时常在更新,但永远是别人,事情搞砸都怪别人,自己超惨。
其实,我们人人都有可能是蛤蟆,或者曾经是蛤蟆。内心的小孩想要成长为合格的成年人,就一定要掌握对自己负责的能力。而且,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想要成长,就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也就是说,让别人来替自己做决定的人会一直无法独自做决定,依赖、附庸他人一辈子;抱怨自己很惨的人,会一直惨下去,惨一辈子。这是非常可怕的自证预言。
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自己。成年人,就是能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对自己的处境负责,对自己的改变负责。这过程中自然不会总是一帆风顺,遇到挫败也没什么,关键是我们能由此学到什么。
故事的最后,蛤蟆结束了咨询,恢复了神采,做出了关于未来的一系列决定。朋友们用一顿午宴庆祝了他的康复。咨询的故事告一段落,而他崭新的人生,才刚刚启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