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灵魂三部曲:
女儿要不要远嫁?
父母要不要干涉子女的恋爱婚姻?
父母要不要用子女的婚姻为自己事业行方便?
如果你是父母,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子女,你又该如何?
你别着急回答,我们今天先回到民国,看看张爱玲《琉璃瓦》的姚家人是怎么处理这些问题的。过后再告诉我你的答案。
《琉璃瓦》里,有一户姓姚的人家,盛产漂亮的女儿。姚家一共7个女儿,可以说是“七仙女”了。小说篇幅不长,主要围绕姚家夫妇跟“大公主、二公主、三公主”及其各自“驸马”斗智斗勇的故事。
原本,姚家夫妇是想用女儿的婚姻为姚先生升职加薪、争点面子,没想到女儿一个比一个难控制,最后她们的婚姻和恋爱都不受父母控制,姚先生也病倒了。姚家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部小说呢,跟张爱玲一贯的风格不一样,氛围难得的轻松,甚至一些诙谐幽默。特别是这几段。我们一起看:
姚先生有一位多产的太太,生的又都是女儿。亲友们根据着“弄瓦,弄璋”的话,和姚先生打趣,唤他太太为“瓦窖”。姚先生并不以为忤,只微微一笑道:“我们的瓦,是美丽的瓦,不能和寻常的瓦一概而论。我们的是琉璃瓦。”
在旧时候,生女儿叫“弄瓦”,生儿子叫“弄璋”。“瓦”,指陶器,纺车上的零件纺轮。“璋”指玉璋,一种礼器,王爷身份的人拥有。一对比,你就知道瓦和璋的地位和身份了。不过沿用到今天,已经没有最初的寓意了,大家不用耿耿于怀这个称谓。
这段话,亲友同姚先生开玩笑,说姚太太是一个生产美丽琉璃瓦的瓦窑,也是很形象幽默了。毕竟7个都是女儿,也是女儿专业户了。
而且,这段话是小说的开头,跟小说名字“琉璃瓦”相对应,点明小说名字的含义,也加深了读者的印象。这样的开头更容易吸引人。
其实张爱玲很多小说的开头都起的很好,建议写小说、故事的伙伴们多看看,多模仿。
接下来的这一段,比喻用的很妙也很好玩。
果然,姚先生大大小小七个女儿,一个比一个美,说也奇怪,社会上流行着古典型的美,姚太太生下的小姐便是鹅蛋脸。鹅蛋脸过了时,俏丽的瓜子脸取而代之,姚太太新添的孩子便是瓜子脸。西方人对于大眼睛,长睫毛的崇拜传入中土,姚太太便用忠实流利的译笔照样给翻制了一下,毫不走样。姚家的模范美人,永远没有落伍的危险。亦步亦趋,适合时代的需要,真是秀气所钟,天人感应。
一般来说,写人物的外貌,特别是美女,大多数用些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杨柳眉、小蛮腰、肤如凝脂、面若桃花、清水芙蓉......
这些形容修饰词呢,也没错,但是我们已经看了几千年了,已经没感觉了。所以,当你描写人物外貌时,所用的语句创新尤为重要。
这点,张爱玲做得就很突出。特别是这个“译笔”,用得很巧妙很创新。社会流行什么美人,姚太太就生什么长相的女儿,这不是译笔是什么,太贴切了。
往往,译笔大多用在翻译事件上,但用在姚太太身上却也极其合适。可以说,“译笔”这2个字的效果,比好几句、甚至好几段的描写效果都要好。
这里提醒了我,小说中,要学会用合适的比喻。比喻不在多,而在精。有事没事,多摘录一些经典比喻句放在素材库了,多看多练。
另外,还有这一段:
女儿是家累,是赔钱货,但是美丽的女儿向来不在此例。
姚先生很明白其中的道理;可是要他靠女儿吃饭,他却不是那种人。固然,姚先生手头并不宽裕。祖上丢下一点房产,他在一家印刷所里做广告部主任,薪水只够贴补一部分家用。支持这一个大家庭,实在不是容易的事。然而姚先生对于他的待嫁的千金,并不是一味的急于脱卸责任。关于她们的前途,他有极周到的计划。
姚先生有七个女儿,依次是琤琤、曲曲、心心、纤纤、端端、簌簌、瑟瑟。这七个女儿对姚家来说就是一笔财富。
姚先生一方面没有因为都是女儿而嫌弃她们,这一点,在当时的环境下,还是很难得的,他也是爱女儿的。另一方面,他知道美丽的女儿比儿子值钱,嘴上虽然不承认靠女儿吃饭,不利用女儿们的婚姻为自己的事业铺垫,但是他的实际行动却出卖了他。
也正是因为姚先生为女儿们做的各种“计划”行动,才有了后面三个女儿的故事。大女儿婚后没多久丈夫出轨;二女儿跟小职员结婚,婚后依然要父母养;三女儿“上错花轿嫁对郎”,误认相亲对象,最后要远嫁。
同时,这一段的描写也很自然的引出了后面发生的故事,毫无痕迹的过渡。
写文章,肯定会有过渡。写小说,过渡环节更加多。怎么写好过渡,让文章显得不那么生硬,这是个技术活。我也还在进一步摸索。但至少,读张爱玲的小说,能学到很多过渡转折方式。方法很多,多读是基础。
以上是读《琉璃瓦》的一些分享。
现在,读完之后,你可以在留言区留下前面提到问题的答案。也欢迎提出你的见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