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1学年研训总结心得体会

2021学年研训总结心得体会

作者: LS珊珊_4314 | 来源:发表于2021-06-25 17:48 被阅读0次

今年化学教研组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开设了丰富多样的信息技术融合公开课,并获得较好的效果。

一、陈龙朱老师的《中考复习-科学探究》线上讲座

龙朱老师,以PPT为载体,借助触屏设备,以线上直播课的形式 为广大初三学生送去了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法宝!

1.反应条件及影响因素的探究-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

图1:对比实验

如图1所示,龙朱老师采用列表格的形式,将相关条件逐一标注出来,用简单的√×,让学生一目了然。总结出对比实验的解题方法:明确探究问题→寻找影响因素→控制其他因素→改变研究因素

2.物质成分的探究:

如图2所示,物质成分的探究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探究,纯净物依据的是质量守恒定律,混合物依据的是物质的性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排干扰(干扰:相似的或相同的物质),龙朱老师用两句通俗易懂的话帮助学生们更高地理解“排干扰”:别人的我不要,我的不给别人!

图2:物质成分的探究

如图3所示,要想测定白色固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就要依据碳酸钠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通过称量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来间接算出碳酸钠的质量,最后算出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那么,二氧化碳就要甲中产生的,而不能是原来装置里原有的二氧化碳,或是外界的二氧化碳。其次,丙是氢氧化钠固体,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又能吸收水分。由于我们只需要甲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所以甲中带出来的水蒸气必须要先除掉,因此丙只负责吸收甲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才有“别人的我不能要!”

可是又会遇到第二个问题,如何能让甲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统统都到丙装置中呢?这时候需要外界的力量,比如氮气,将残留的二氧化碳气体全部推入丙中,才有第二句口诀“我的不给别人”。

龙朱老师善于将难懂复杂的知识转换成学生们喜欢、能理解的语言,是我学习的榜样!

图3:排干扰

3、无明显现象反应的探究

如何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学生很容易从“是否生成新物质”入手,即验证产物的出现。比如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产物为氯化钠和水。氯化钠要如何验证?如果加入硝酸银,原溶液中的稀盐酸的氯离子就会产生干扰,这时候就要利用氯化钠呈中性,借助酸碱指示剂、pH试纸来判断。

反应后的成分,还要分情况考虑,是恰好完全反应?还是其中某一种反应物过量了?龙朱老师借助四道实验探究题,与孩子们逐一分析,最终突破难点。

图4:无明显现象反应的探究

二、陈雪娟老师的《无明显反应的探究-酸碱中和反应》

陈雪娟老师通过“开心农场”是否适宜种植薄荷(需要碱性土壤)为导入,让学生现场测定土壤的pH值,并通过pH传感器和视频展台,实时投影pH值的变化,为后续理解微观反应的实质奠定基础。接着倒计时让学生独立画出反应的微观模型,并随机挑人上台展示。

限时设计实验方案,改变土壤的酸碱度,在小组内分享实验方案,并用麻吉星抢权方式获得上台展示实验的机会。孩子们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选择药品,逐一实验,这时候电脑上清晰的记录着溶液pH值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到酸碱反应的变化。

最后引导学生从定性、定量等多角度认识化学变化,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社会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社会与自然的责任感。

三、陈雪娟老师的《追寻铜族之旅》

这是一节金属单元的复习课,雪娟老师以黄铜为主线,介绍了金属发现史,让学生限时设计实验方案鉴别真假真假黄金,并在组内分享讨论,抢权获得上台展示方案并动手实验。通过回顾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让学生学会利用某种物质成分的性质来测定混合物中物质成分的测定,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测定黄铜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在组内讨论,并用虚拟实验室组装实验仪器,拍照上传,分享实验方案,台下学生评分。相比上一节课,信息技术比重更多了,能更好的辅助课堂教学,让复习课更有效。

四、林晓梅老师的《中考推断题》

晓梅老师从物质的分类引入,以小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物质分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限时让学生写出物质的三角转换关系,并拍照上传,让学生讲解。通过独立解题,组内分享,随机挑人模式,完成了“框架图”、“价类图”、“接龙图”等题型的训练。

最后完成了思维建模,让学生提炼推断题的解题技巧:审题→寻找突破口→推理出结论(要带入验证)。

总结:

2020-2021学年,化学组大胆尝试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日常教学中,并努力写反思文,开展公开课,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1学年研训总结心得体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geoy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