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去了趟大理,大理有名的洱海,确实名不虚传,而且难得的是大理的蓝得不真实的天,刚刚好的气温。在大理住了四天,已经比一般的游客长了,但还是感觉匆匆。
特别是看到那样的蓝天时,知道这是在杭州看不到的,而几天后就看不到了,心里竟会出现紧张,冒出的想法是“哎呀,不要错过了!”。于是,接下去就是想办法留住。
怎么留呢?拍照。
洱海包车的师傅特别善解人意,除了开车,就卖力地帮我们找景拍照,网红打卡点几乎都去了,还带着翻过一处码头的栏杆,去拍长长的伸到水中的码头。
为了拍出效果,我也临时抱佛脚,去小红书上找拍摄技巧,学了后在拍的时候实践,研究角度找光线,挺忙活的。四天下来,“收获满满”,手机里多了五百多张照片。有好多张我还挺满意的,因为在那样的蓝天下,拍什么都很容易拍出效果。
然而,这样的旅行,却没有留下放松的感觉,反而,还是感觉到一点点疲惫。那些照片,更多地告诉大家,我去过这么一个好地方,拍的照片风景很美很文艺。
在匆忙想抓住的时候,却发现美好在指缝中溜走了。
那么应该以什么态度来对待短暂的美好呢?
带着这个疑问,几天来,相关的信息纷纷冒了出来。
首先,想到之前武志红老师的文章。他曾经说过他和朋友一起去南极的经历。当历经多天的劳累后的一个凌晨,他们终于看到了南极冰川的美景,他激动地不停拍照,一个早上拍了一千张。而他的朋友却一直坐在无人的船尾,被风景震撼着,流着泪。武志红老师回来后,和朋友聊起南极的风景,分享照片,然而风景却好像离他很远。而他的那位朋友,每次说起南极时,就仿佛还在南极的那个早晨。
这个故事以前就听过,道理好像是懂了,武志红老师说这就是“我与它”和“我与你”关系的区别。当把外界比如风景当成是一个达成其他目的的工具,那么我和风景之间就是“我与它”的关系,而放下头脑的思考,单纯地体会对方时,关系就成了“我与你”。
那么旅行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是为了实现某个目的吗?
有时候是的。但如果是要享受风景,首先要放下头脑,让心灵去游游荡荡,去寻找“我与你”。
另一个旅行的故事来自于公众号“好好虚度时光”中柴小狼的经历,她在旅行中豪无规划,但状态好到让同行的旅伴能够忘记了烦恼。
有一次她和朋友被困在一个地方出不去了,在其他人着急和抱怨的时候,她跑到一辆废弃的汽车顶上睡觉去了。她的悠闲使朋友们也放松下来,也铺上毯子躺到车上睡觉去了。
她相信没有真正的困境,而“总是在找寻方式重新理解她遇到的境况。”
这个想法其实就是允许事情不按自己设想和计划发生,而更相信自己可以在意外中生存。这和工作中要掌控的思维完全不同。在工作中,要保证产出,就需要盯着每个动作,看是否按计划进行,中间环节执行有没有及时,完成质量有没有达标。这些都是头脑的工作。
旅行就是要以不同的方式去体验,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多一些随意和探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