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过留传千秋,胸怀宽广才容人
第十六节
即使曾国藩这样躬身自省、谨小慎为的大儒,在一生恃才放旷,性格刚烈清高的左宗棠眼里,都从来不是完人,甚至可以随口詈骂,可见左宗棠的任性不羁。但出乎人意外的是,在属下刘典父亲过世之后,左宗棠不但亲自撰写挽联,还为刘父写了情真意切的墓志铭。在这篇据说是左宗棠一生给他人独一无二的墓志铭中,左宗棠对刘典盛赞一番,多有溢美之词。不但如此,数年之后,退休在家的刘典还接到左宗棠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信中有“自君(指刘典)之去,弟(左自称)势益孤……思吾同舟之侣,渺不可即,私衷郁结,益自悲伤……”等语,深情悲伤,感人至深。这封信不仅是左宗棠对昔日战友加兄弟的真情流露,而且还是左宗棠躬请刘典再次出山辅助的恳求之作。
原来,左宗棠即将率军西征,去收复新疆。但西北贫瘠苦寒,道路险阻,粮饷筹措难,运输更难。西征军胜负不但要取决于兵精将悍,更重要的是粮饷必须要有保障。左宗棠遍览手下,只有曾经与自己共事过的刘典能够承担如此重任。但刘典已经申请终制,在家侍奉垂垂老母。一边是国家领土完整,一边是为母尽孝,左宗棠自己也觉得有愧于“夺情之举”,但新疆告急毕竟是国之大事,于是左宗棠只好以情动人、以理告之,再用义气相激。
在左宗棠的极力请求下,刘典终于以国家大义为重,按照左宗棠的安排,据守甘肃兰州大本营,为西征军提供粮饷殚精极虑,终于完成收复新疆大业。
与刘典在后方筹粮饷不同,刘锦棠在前方带兵打仗更需要用军功证明自己的能力。作为西征军统帅的左宗棠,对手下最得力战将刘锦棠及其统帅将士向朝廷奏报军功“有意拖延”,这让左、刘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终于,刘锦棠以带着队伍回老家公开向左宗棠摊牌:既然你(左宗棠)对我老湘军封赏不公,那么我就辞职不干。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主力是刘锦棠率领的老湘军,刘锦棠确实也是不可多得的将才。一贯傲骄的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关键时刻,不得不向刘锦棠作出解释,并且百般劝慰。
左宗棠培养人才一贯“用心良苦”。他认为像他那样的天才不但难找,而且也是饱经磨砺,其他的人要想成为“才”,能够支撑起拱卫朝廷的大任,更需要千锤百炼。所以,像刘锦棠这样虽然久经战阵的大将,在左宗棠心目中确实是可以“培养”的良才,左宗棠便要精雕细磨。但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毫无期限地等下去。刘、左矛盾公开化,在某一方面表现出了左宗棠的“容人之量”。在朝廷的斡旋下,刘锦棠继续与左宗棠精诚团结,为收复新疆立下了汗马功劳。
左宗棠的军事指挥能力要强于曾国藩,但他同样需要通过手下将领们的同心协力,才能建立战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