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接到晓岚老师的邀请,希望给六五班的孩子们一些支持,临近毕业,孩子的状态并不是很好,希望在小学的最后阶段给孩子们做些什么。听了晓岚老师的初心,我想都没想便一口答应了,为孩子们有这样有心的班主任点赞。第二天,特意抽了半个小时,和晓岚老师沟通上课的内容,确定上课的时间。在她看来,心理的调整比课程更为重要。看着他们目前的状态,作为陪伴他们四年的老师,心里些许担忧,但也有满满的不舍。在交流中,我收到了她的表达,学生之间的冲突、矛盾,以及对于未来的迷茫,貌似是青春期孩子们共性的特点。所以,在我们的商定中,我们需要为他们的“青春期”做些什么。
回来查阅了很多的资料,但最终还是被我否决了。发自内心的表达和真实的经历在我看来更能够触动人心。所以,我将本节大课的主题定为“让我们的青春更美好”,从感受自己到分享他人,以“我”的经历为带入点,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和孩子们分享一些青春期的知识,希望孩子们去了解自己的年龄特点,并做好自我管理。
约定上课的时间,提前到达班级,在门外停留了很久,望着孩子们欣喜的眼神,我有些忐忑,一个真实感受,孩子们长大了。思绪回想到5年前,二年级的“同心圆”,这一群孩子还在脑中回荡,一转头这群娃娃们将要转头离开。内心五味杂陈。鼓起勇气走进班级,32个孩子已经落座完毕。此刻的问好在此有些伤感,但我想这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弥足珍贵。这可能是最后一堂董老师的心理课,却又是如此不同。孩子们的笔尖在纸上划过,“自信、迷茫、懒惰、可爱、怀疑......”都是孩子对自己当下心声的表达,“兴奋、无聊、伤心、不舍、快乐......”都是孩子对自己当下情绪世界的呈现。是的,这不就是青春期孩子的年龄特点吗?用这样的开头,引出主题。从“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两个层面,和在座的师生们做了分享,从自己的故事到自己的改变,随意且轻松的表达,教会孩子们,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学会“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有时候一节课的意义,很难用一些词语去表达,但我看来,故事是最触动人心的,如其所是的“经历”胜过一段时间的自我探索。短短的一个小时,不确定他们能收到的,但我希望带给孩子们一些支持,为未来,为自己,引导孩子们给自己一些生命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