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社交焦虑只有两个方法,一是实践,二是“认知行为疗法”。
首先要知道社交焦虑的人,头脑中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反应。实际上,一个所谓有社交焦虑的人,和一个没有焦虑的人,也就是三秒钟的差别。
即每一个人在见到陌生人时,大脑中的杏仁核都会起反应:紧张了,有陌生人,我需要表现了。
然后就在这一刻,如果是没有社交焦虑的人,他的大脑皮层会立刻对杏仁核进行纠正,说:没那么严重,你开开心心地和人聊天就好。
大脑皮层是负责理智的,杏仁核是负责激动的,所以杏仁核一激动以后,大脑皮层马上安慰它说,不要紧,没关系。
而有社交焦虑的人,大脑皮层也会安慰这个杏仁核,但是会慢三秒。就是这慢的三秒钟时间,使得这个人可能已经选择了逃避的行为。
——认识内在评判
社交焦虑的根本来源,就是脑海当中总有一个声音,一直在评判:你很糟糕,你这样会被别人嘲笑。
所以,我们要学会对付头脑中的内在评判。
内在评判,表面上是为了我们好,希望我们不要出丑,能够更受欢迎,但是适得其反。
因为过度地害怕暴露,导致我们更容易暴露。所以焦虑的时候,我们总会想起特别多消极的词汇。
要想知道自己对什么最敏感、最容易产生自我内在评判,完成这样一个句子就好了:当我______(感到焦虑的社交场合)时,很明显我______(内在评判指出我的问题)。
内在评判的特点,是会低估自己,而会高估别人对你的重视。 但是人对自己的评判,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当出现了内在质疑的时候,需要问自己“那对你有用吗”?
——如何打败内在评判
怎样打败内在评判,有两个非常有效的方法:第一个方法是“替换”。
我们经常会焦虑的是一种模糊的感觉,替换即你应该指明——作者用的词是“指明,指明,指明”,要让它明确。
当非常认真地去找到那个“指明”的方向,把它具象化的时候,你会发现最糟糕的情况,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这就是“替换”。
第二个方法叫“拥抱”。
我们头脑中往往有一个暴躁的教练,他不断地指责我们,丝毫没有同情,使我们的改变变得越来越难,而且往往有些事我们就放弃了,使我们认为:就这样了,我这个人这辈子就这样。
所以真正有效地能够改变的,是拥抱我们的焦虑感,也就是说得学会自我同情,在脑海当中去建立那个善解人意的教练。
——自我同情怎么做到呢?
首先学会“正念”。通过看、闻、摸、听一个东西,叫色、声、香、味、触,这些都能够带回到“正念”,让我们回归到当下。
发现回归到当下,其实没有那么多烦恼,我们往往都是因为很多没有发生的事情在烦恼。学会保持“正念”,是能够让我们变得淡定的第一步。
然后经常做一些自我友善的行为,在脑海中告诉自己:你在不断地进步,这是一个学习的机会,你已经努力了。而且你已经比上次做得更好了,相信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
再有,就是告诉自己,人性是共通的。
你怎么对待别人,往往别人也会怎么对待你,所以如果能够做到,让自己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你就能够更多地感知到他人的善意。
“正念、自我友善、理解人性的共通性”,就能够学会拥抱,学会善待自己,去反驳自己的内在评判。
作者说:“内在评判只想让你做到最好,但它是以一种无效的方式让你知道这一点的,所以请跟它讲讲道理,告诉它你有多强大,提醒它友善胜过批评。你要告诉内在评判,现在我要失陪一下,去直面一些恐惧。”
如果我们总是被内在评判所左右,那根本没有勇气去面对真正的恐惧,也没办法去处理真正要面对的那些难题,
所以内在评判应该怎么样去解决:学会替换,把它明确下来,然后学会拥抱,这时候会更柔和地、善意地对待自己。
接下来就是行动,怎样开启行动呢?
——行动比信心更重要
我们内心真正的恐惧来源于做事情之前的想象,其实事情并没有那么糟糕,是想象让我们难以行动。
行动比信心更重要,真诚地去做,先假装自己能做到,直到真的能做到。感觉自己不舒服也要去做某件事,多次行动之后就会变得舒服了。
——进行角色扮演,塑造真实自我
去选择你想要成为的那种人作为角色,建立一些合理的结构,不断构筑真实强大的自己。
以建造房子为例,角色和结构就像是脚手架,帮助你更有效率更安全地建造房子。当房子建成之后,就可以把脚手架去掉了。
——重复去做,直面恐惧
逃避会让人变得越来越脆弱,直面恐惧会让人变得越来越坚强。重复去做,直面恐惧,一点一点的消灭焦虑。
——集中列出你的挑战清单
按照让你感到焦虑的程度,从低到高列举出让你感到焦虑的事情或行为,然后去做他们。
你的勇气是在挑战让你感到恐惧事情的过程中逐渐增加的,而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用百分之百确定的自我价值来肯定自己,即使这些自我价值与当前任务无关。这些自我价值包括:我认真倾听、我逻辑严谨、我工作认真等等。
明天继续分享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明天见啦~
网友评论